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清朗网络空间,岂容“转世号”藏身

2021年10月21日 07:53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自媒体时代,一人一账号,谁都可以在网络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海量的信息常常让人难辨真假,怎么知道它是不是真实的呢?这就关系到网络账号的诚信度。

  一直以来,国家网信办致力于整治网络账号运营乱象。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0月18日,国家网信办召开“清朗·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全国视频工作会议。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紧盯网络账号运营乱象,包括违法违规账号“转世”、用户账号名称信息违法违规、名人账号虚假粉丝、用户账号恶意营销、向未成年人租售网络游戏账号共五大类,其中特别加大处置违法违规账号“转世”现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示,要加强账号注册管理,严禁已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以相同名称、相似名称等关联名称重新注册,对于已被关闭的账号主体,根据违法违规程度设置一定的禁止重新注册期限。

  显而易见,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旨在督促网站平台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引导账号主体规范账号运营行为。随着账号注册、使用、管理的规范,网络违规违法信息发布者,想换个马甲“转世”继续割韭菜,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段时间以来,账号乱象有所改变。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记者调查发现,即使在严管之下,有的财经博主、“荐股专家”被封号后,竟然找到了“复活”之道。他们除了通过微博平台与粉丝建立联系,还会将粉丝引流至站外社交平台,如微信、QQ进行“交流学习”,从而跳过平台的规制,继续隐秘地活跃在网络各处。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的违规者公然在原账号名称后加上“一世”“二世”等后缀;某职业黑粉利用账号关键字,阿拉伯数字一路标注到38,简直堪称“打不死的小强”,“转世”能力令人惊叹。这些“重生号”“转世号”兴风作浪,既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也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想而知,若这些问题账号此起彼伏,不断“重生”,像除不尽的牛皮癣,网上必危机四伏,网民必屡屡踩坑。如何保障大家的上网安全感?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实名制认证,堵住违规账号“转世”漏洞,击碎违规者从头再来的幻想;一方面要严查各平台,若发现有“重生”“转世”账号出现,就对平台依法处罚,铲除问题账号“春风吹又生”的土壤。

  打击违法账号,是管好互联网的第一关。这次官方出手严打,对那些总想走歪路的“聪明人”来说,是一次肉眼可见的暴击。相信只要封禁行动落地有声,互联网的清朗天空就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清朗网络空间,岂容“转世号”藏身

2021-10-21 07:53 来源:钱江晚报 陈江

  自媒体时代,一人一账号,谁都可以在网络世界发出自己的声音。然而,海量的信息常常让人难辨真假,怎么知道它是不是真实的呢?这就关系到网络账号的诚信度。

  一直以来,国家网信办致力于整治网络账号运营乱象。据南方都市报报道,10月18日,国家网信办召开“清朗·互联网用户账号运营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全国视频工作会议。这次专项整治行动紧盯网络账号运营乱象,包括违法违规账号“转世”、用户账号名称信息违法违规、名人账号虚假粉丝、用户账号恶意营销、向未成年人租售网络游戏账号共五大类,其中特别加大处置违法违规账号“转世”现象。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表示,要加强账号注册管理,严禁已被依法依约关闭的账号以相同名称、相似名称等关联名称重新注册,对于已被关闭的账号主体,根据违法违规程度设置一定的禁止重新注册期限。

  显而易见,此次专项整治行动,旨在督促网站平台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引导账号主体规范账号运营行为。随着账号注册、使用、管理的规范,网络违规违法信息发布者,想换个马甲“转世”继续割韭菜,就没那么容易了。

  一段时间以来,账号乱象有所改变。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记者调查发现,即使在严管之下,有的财经博主、“荐股专家”被封号后,竟然找到了“复活”之道。他们除了通过微博平台与粉丝建立联系,还会将粉丝引流至站外社交平台,如微信、QQ进行“交流学习”,从而跳过平台的规制,继续隐秘地活跃在网络各处。

  令人瞠目结舌的是,有的违规者公然在原账号名称后加上“一世”“二世”等后缀;某职业黑粉利用账号关键字,阿拉伯数字一路标注到38,简直堪称“打不死的小强”,“转世”能力令人惊叹。这些“重生号”“转世号”兴风作浪,既污染网络生态,侵害公众利益,也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可想而知,若这些问题账号此起彼伏,不断“重生”,像除不尽的牛皮癣,网上必危机四伏,网民必屡屡踩坑。如何保障大家的上网安全感?一方面,要严格执行实名制认证,堵住违规账号“转世”漏洞,击碎违规者从头再来的幻想;一方面要严查各平台,若发现有“重生”“转世”账号出现,就对平台依法处罚,铲除问题账号“春风吹又生”的土壤。

  打击违法账号,是管好互联网的第一关。这次官方出手严打,对那些总想走歪路的“聪明人”来说,是一次肉眼可见的暴击。相信只要封禁行动落地有声,互联网的清朗天空就指日可待。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