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围剿”经营贷炒房 守住“救命钱”

2021年03月2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堵截”经营贷炒房,还要加大联网排查,加强信贷流向监管,进一步鼓励投诉举报,从而稳定市场预期,真正守住中小微企业的“救命钱”,夯实经济发展之基。

  2021年以来,一场针对违规挪用经营贷炒房的“围剿”在多个热点城市展开。北京、杭州等城市明确表态严防经营贷流入楼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加大对挪用经营贷的查处力度。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经营贷已存在多年,为何这两年出现异化?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近两年来,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频繁上演“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已成为本轮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加剧资本“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为了助企纾困、激发市场活力,很多地方出台了降低经营贷利率,乃至于直接贴息的优惠政策,一些银行的经营贷利率已低至3.6%-3.8%20213月份,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28%,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7%。很明显,与房贷利率相比,经营贷的利率差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办理程序简单、银行审核不严,便给了一些“有心人士”铤而走险的机会,让本来是惠企利民的好政策变了样儿。

  从近期通报的违法案例中不难看出,每一次违规操作背后,都离不开借款人、贷款中介、银行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按理说,借款人要申请经营贷,名下必须有小微企业及足够的经营流水。但是在贷款中介的“包装”下,即使没有也没关系,借款人只需支付一笔款项,就可以达到相关标准。这些虚假材料交到银行后,有些银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严格审核,因为这些银行向来“嫌贫爱富”,它们觉得借款给真正的中小微企业,金融风险更高。层层逐利下,便形成了一条严密的灰色产业链,多方主体利用渠道的便捷性和信息的通达度,将楼市变成了“冒险家们的乐园”。而那些努力凑首付的刚需购房客们,却还在楼市里望眼欲穿;那些真正需要“解渴”的中小微企业们,也还在苦苦挣扎。

  监管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事实上,相比钻政策漏洞获得的收益,事后面临处罚的更大,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目前,多地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均表示,对于已经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问题,将严厉查处,对违规贷款进行收回或制定清收计划。2021年以来,已有厦门银行、工行衢州分行、江西德兴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因存在资金违规进入楼市问题而收到罚单。

  其实,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很明晰,那就是“房住不炒”。从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距今已逾四年。2018年、2020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房住不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可以说,这已经为今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走势定下了基调。

  那么,对于任何钻空子的投机行为,都应严格查处、严肃处理。“堵截”经营贷炒房,还要加大联网排查,加强信贷流向监管,进一步鼓励投诉举报,从而稳定市场预期,真正守住中小微企业的“救命钱”,夯实经济发展之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对炒房客坚决“闭门谢客”

     把“炒房中介”好好查一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围剿”经营贷炒房 守住“救命钱”

2021-03-25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堵截”经营贷炒房,还要加大联网排查,加强信贷流向监管,进一步鼓励投诉举报,从而稳定市场预期,真正守住中小微企业的“救命钱”,夯实经济发展之基。

  2021年以来,一场针对违规挪用经营贷炒房的“围剿”在多个热点城市展开。北京、杭州等城市明确表态严防经营贷流入楼市,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也加大对挪用经营贷的查处力度。作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经营贷已存在多年,为何这两年出现异化?

  “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近两年来,经营贷违规流入楼市,频繁上演“空手套白狼”的游戏,已成为本轮房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并进一步加剧资本“脱实向虚”。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2020年,疫情冲击之下,为了助企纾困、激发市场活力,很多地方出台了降低经营贷利率,乃至于直接贴息的优惠政策,一些银行的经营贷利率已低至3.6%-3.8%20213月份,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28%,二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57%。很明显,与房贷利率相比,经营贷的利率差有很大的吸引力,再加上办理程序简单、银行审核不严,便给了一些“有心人士”铤而走险的机会,让本来是惠企利民的好政策变了样儿。

  从近期通报的违法案例中不难看出,每一次违规操作背后,都离不开借款人、贷款中介、银行工作人员的“通力合作”。按理说,借款人要申请经营贷,名下必须有小微企业及足够的经营流水。但是在贷款中介的“包装”下,即使没有也没关系,借款人只需支付一笔款项,就可以达到相关标准。这些虚假材料交到银行后,有些银行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严格审核,因为这些银行向来“嫌贫爱富”,它们觉得借款给真正的中小微企业,金融风险更高。层层逐利下,便形成了一条严密的灰色产业链,多方主体利用渠道的便捷性和信息的通达度,将楼市变成了“冒险家们的乐园”。而那些努力凑首付的刚需购房客们,却还在楼市里望眼欲穿;那些真正需要“解渴”的中小微企业们,也还在苦苦挣扎。

  监管或许会迟到,但不会永远缺席。事实上,相比钻政策漏洞获得的收益,事后面临处罚的更大,很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目前,多地银保监局、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均表示,对于已经发现的违法违规行为问题,将严厉查处,对违规贷款进行收回或制定清收计划。2021年以来,已有厦门银行、工行衢州分行、江西德兴农商银行等多家银行因存在资金违规进入楼市问题而收到罚单。

  其实,近年来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一直很明晰,那就是“房住不炒”。从2016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距今已逾四年。2018年、2020年、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房住不炒”。“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可以说,这已经为今后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走势定下了基调。

  那么,对于任何钻空子的投机行为,都应严格查处、严肃处理。“堵截”经营贷炒房,还要加大联网排查,加强信贷流向监管,进一步鼓励投诉举报,从而稳定市场预期,真正守住中小微企业的“救命钱”,夯实经济发展之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对炒房客坚决“闭门谢客”

     把“炒房中介”好好查一查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