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我们需要把准前进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千方百计挖掘各方面的优势和潜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将更多关乎市场主体发展的关键政策用在“刀刃”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了提升政府经济治理能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工作,明确了未来政府工作的多项重点,并为“十四五”期间引导和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勾勒出施政脉络。
当前,全球经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我国各地发展不平衡问题还比较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仍须坚持居安思危、实事求是的发展思维。
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样介绍,“面对历史罕见的冲击,我们在‘六稳’工作基础上,明确提出‘六保’任务,特别是保就业保民生保市场主体,以保促稳、稳中求进。立足国情实际,既及时果断又保持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科学把握规模性政策的平衡点。”面对新的发展阶段,今年没有必要“急转弯”,而需注重“放水养鱼”,充分“涵养水源”,保持政策定力“稳一点”。
青山常在,生机盎然。面对诸多不确定性,保市场主体继续成为施政重点。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将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10万元提高到15万元。对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年应纳税所得额不到100万元的部分,在现行优惠政策基础上,再减半征收所得税。
虽然继续落实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政策,将给财政收入造成巨大压力,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短时期财政收入“减一点”,市场主体的负担就能“少一点”,经济发展动力就能“加一点”。尤其是在帮助企业发展方面,只有让企业在养精蓄锐、重获生机的基础上,进一步减轻压力,中国经济才能“青山常在”,迸发“盎然生机”。
我国经济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要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离不开坚持创新驱动。创新要依靠市场力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事实上,受限于资金等问题,不少企业在维持运转之余,很难持续投入创新,也难以承受创新风险。这就需要政府加大优惠政策投入,在机制保障上为企业创新“推一把”,让行业发展“活起来”,产业升级“快一点”。
延续执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75%政策,将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用税收优惠机制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无论政府工作报告,还是“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国家一直都在释放支持企业创新的信号,持续助力企业增添发展信心。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们有战胜各种困难挑战的坚定意志和能力,也拥有足够的发展韧性和不断迸发的创新活力。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准前进方向、保持战略定力,千方百计挖掘各方面的优势和潜力,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将更多关乎市场主体发展的关键政策用在“刀刃”上。(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青山”活力焕发 经济发展定会“生机盎然”
如何助力市场主体“青山常在、生机盎然”?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