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让“负债者联盟”尽快脱离“泥沼”

2021年03月24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避免更大基数的年轻人陷入互联网消费贷款“泥沼”,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要坚决遏制互联网借贷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

  近几年来,校园贷、租金贷、培训贷、美容贷等各类消费贷层出不穷,让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落入陷阱。他们往往“以贷养贷”“拆了东墙补西墙”,直至越陷越深,难以摆脱。大学生因背上巨额“校园贷”而走上绝路的新闻,也并不罕见。

  事实上,早在2009年和2014年,学生信用卡业务和“校园贷”就先后被监管部门叫停。虽然监管部门明令禁止金融产品过度向校园营销,但这一市场却依然暗流涌动,甚至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有“进化”之势。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18岁至29岁的被调查者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有不少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表示,第一次接触网贷是在大学里。在网络平台“豆瓣”上,甚至有名为“负债者联盟”“90后负债交流”等的讨论组,聚集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万个曾经或正在遭遇网贷问题的年轻人。

  互联网消费贷款之所以屡屡“套路”年轻人,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消费主义文化盛行,资本营造的鼓励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社会氛围,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今天90后、00后的消费观念以及金融信贷需求。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4000万,他们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消费信贷需求,而且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需求只会更加旺盛。

  面对各种极具诱导性的网贷广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理财知识储备,往往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没有稳定可观收入的年轻人,消费欲望一旦被刺激,很容易就会去寻求互联网消费贷款来实现“超前消费”。

  另一方面,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往往并不会评估借贷者的经济能力,申请的门槛也非常低。而且,新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互联网消费贷款操作简便。这些都使得年轻的“负债者联盟”逐渐壮大。

  要避免更大基数的年轻人陷入互联网消费贷款“泥沼”,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要坚决遏制互联网借贷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同时,要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大学生等年轻人群的金融知识储备和风险防范意识,帮助他们认清“负债”可能带来的的危害。此外,还要通过各类调节手段,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减轻“负债者”压力,让已经陷入“套路”的年轻人有缓冲的余地。

  当然,仅仅凭借堵住借贷平台的“口子”是不够的,在“堵”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去“疏”。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创新,畅通金融服务渠道,推出适合年轻群体的金融产品。同时,应提高贷款资质审核标准,加强贷款资质评估,并在相关金融服务平台上设置信贷使用提醒等功能,正确引导年轻人群的消费行为,合理释放他们的消费热情,满足他们正常的信贷需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整治校园贷堵“偏门”更要开“正门”

     堵住“偏门” 管好校园贷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让“负债者联盟”尽快脱离“泥沼”

2021-03-24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避免更大基数的年轻人陷入互联网消费贷款“泥沼”,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要坚决遏制互联网借贷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

  近几年来,校园贷、租金贷、培训贷、美容贷等各类消费贷层出不穷,让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大学生落入陷阱。他们往往“以贷养贷”“拆了东墙补西墙”,直至越陷越深,难以摆脱。大学生因背上巨额“校园贷”而走上绝路的新闻,也并不罕见。

  事实上,早在2009年和2014年,学生信用卡业务和“校园贷”就先后被监管部门叫停。虽然监管部门明令禁止金融产品过度向校园营销,但这一市场却依然暗流涌动,甚至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大有“进化”之势。

  尼尔森市场研究公司此前发布的《中国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在3000余名18岁至29岁的被调查者中,信贷产品渗透率为86.6%,使用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比例达61%。有不少已经步入社会的年轻人表示,第一次接触网贷是在大学里。在网络平台“豆瓣”上,甚至有名为“负债者联盟”“90后负债交流”等的讨论组,聚集着少则几百个,多则上万个曾经或正在遭遇网贷问题的年轻人。

  互联网消费贷款之所以屡屡“套路”年轻人,一方面是因为当前消费主义文化盛行,资本营造的鼓励超前消费、借贷消费的社会氛围,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今天90后、00后的消费观念以及金融信贷需求。我国在校大学生人数超过4000万,他们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消费信贷需求,而且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些需求只会更加旺盛。

  面对各种极具诱导性的网贷广告,涉世未深的年轻人由于缺乏足够的金融理财知识储备,往往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没有稳定可观收入的年轻人,消费欲望一旦被刺激,很容易就会去寻求互联网消费贷款来实现“超前消费”。

  另一方面,一些互联网借贷平台往往并不会评估借贷者的经济能力,申请的门槛也非常低。而且,新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让互联网消费贷款操作简便。这些都使得年轻的“负债者联盟”逐渐壮大。

  要避免更大基数的年轻人陷入互联网消费贷款“泥沼”,需要监管部门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规范对互联网消费贷款的监督管理,尤其是要坚决遏制互联网借贷平台精准“收割”大学生的现象。同时,要做好金融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大学生等年轻人群的金融知识储备和风险防范意识,帮助他们认清“负债”可能带来的的危害。此外,还要通过各类调节手段,加强对相关金融机构互联网消费贷款业务的风险管理,减轻“负债者”压力,让已经陷入“套路”的年轻人有缓冲的余地。

  当然,仅仅凭借堵住借贷平台的“口子”是不够的,在“堵”的同时,也要想方设法去“疏”。金融机构要继续加强创新,畅通金融服务渠道,推出适合年轻群体的金融产品。同时,应提高贷款资质审核标准,加强贷款资质评估,并在相关金融服务平台上设置信贷使用提醒等功能,正确引导年轻人群的消费行为,合理释放他们的消费热情,满足他们正常的信贷需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整治校园贷堵“偏门”更要开“正门”

     堵住“偏门” 管好校园贷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