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勇闯创新“无人区”

2020年12月10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基础研究是一场“寂寞的长跑”。除了鼓励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之外,更要让做基础研究的人“抬得起头”来。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国家科技领导小组组长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领导小组会议,听取推进科技创新有关情况汇报并部署下一步工作。李克强指出,推动科技创新要引导各方面把更多注意力放在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上来。注重重大科学问题研究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从“天眼”望天到“九章”面世,从“嫦娥”奔月到“蛟龙”入海,一批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充分彰显了中国科技的创新实力。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关键技术出现了“卡脖子”问题,需要科技工作者以更宽广的视野、更加自觉的使命担当,勇攀科技高峰,勇闯创新“无人区”。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活水。我国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根子在于基础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通过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持续稳定支持。从衡量基础研究的重要指标——国际科技论文来看,其数量不断增长,多年稳居世界第二位。但是,我们平均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同我国正在推进的创新型国家建设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是不相适应的,表明我们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基础研究是一场“寂寞的长跑”,具有探索性、长期性、复杂性、成果不可预见性等特征。当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向人们展示电磁感应现象时,有人对其应用价值提出质疑。后来,电磁感应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电子技术、自动化等诸多领域,人类因此进入了电气时代。做好基础研究,赶时髦不行,跟热点也不行,必须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必须具有“甘坐冷板凳”的精神。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三大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成果发表或应用,平均时间为11年,其中近一成的项目经历了超过20年的攻关和积累。

  当然,除了鼓励科研人员“耐得住寂寞”之外,更要让做基础研究的人“抬得起头”来。创新从来都充满荆棘,原始创新的难度更大。与一般的创新活动相比,原始创新更加依赖于“人”的因素,更需要鼓励科技工作者“无中生有”,不迷信学术权威,不盲从既有学说,敢于大胆质疑,认真实证,不断试验。在这个过程中,不以一时成败论英雄,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科研氛围至关重要。为此,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完善有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激励保障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成长发展的良好制度环境,强化有利于促进潜心致研的科研作风学风,让愿意创新、有创新能力、取得创新成果的人得到社会更多的尊重,从而激励科技人才建功立业,实现越来越多“从01”的突破。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更加凸显出加快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紧迫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科研路上没有一滴汗水会白流。期待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坚定自信,潜心研究,书写更多科技创新华章。(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激发创新活力关键在于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勇闯创新“无人区”

2020-12-10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