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不负凌云志 科技当自强

2020年12月03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历来是重要而关键的选择。从“胖五”送“嫦五”登月,到“奋斗者”号探底万米海沟,科技领域里的捷报频传,不断标注着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也见证着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阔步前行。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刚刚过去的11月,或许用这一句诗词来形容非常贴切。从“胖五”送“嫦五”登月,到“奋斗者”号探底万米海沟,科技领域里的捷报频传,不断标注着中国人探索未知的新高度,也见证着中国在科技自立自强道路上的阔步前行。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的顶层设计,坚持创新发展形成了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战略再到行动落实的完整链条。“十三五”时期,我国研发投入强度从2.06%增长到2.23%,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第29位升至第14位,国产航母、国产大飞机、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等一批国之重器相继诞生,5G通信、超级计算等产业技术创新取得重大突破,这些正是坚持自力更生、创新攻关结出的硕果。

  科技既要“顶天”,也要“立地”。中国经济的庞大体量和阶段特征,决定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既要依靠前沿创新领域的发展,也需要将创新扩散在整个经济体系、各个行业的发展中。从网购“足不出户”到高铁让“天涯若比邻”,从网课跨越“教育鸿沟”到“中国智造”不断涌现……神州大地每天都在上演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创新故事,持续不断地为社会发展注入巨大动能,并切实影响着14亿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前景。

  向科技创新要方法、要答案,历来是重要而关键的选择。正因为如此,着眼未来5年至15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花钱买不来的。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防安全和其他安全。中国的高科技能够克服初期从无到有的困难,也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术的瓶颈。需要强调的是,我们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坚定地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

  当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离不开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12月1日,修订后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正式施行。从科技奖励由推荐制调整为提名制,到进一步完善评审职责、评审标准、评审程序等制度,再到进一步加强科技奖励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奖励的监督惩戒力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奖励制度的目的,正是尊重科技创新规律、科研管理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让那些潜心研究、学有所长、勇于超越的科技工作者收获荣誉、鼓足干劲,不负“凌云志”,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国创新的浪潮将会继续与时代共振,奔涌向前,推动中国经济巨轮驶向更广阔的蓝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发挥制度优势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互联网点亮创新活力 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不负凌云志 科技当自强

2020-12-03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