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别让步履蹒跚的人与“智能时代”脱节

2020年11月28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态度,检验着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公共服务不能及时关照到弱势群体,说到底,还是公共服务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便利程度。但与此同时,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移动支付等原因而与智能时代逐渐“脱节”,技术的进步不知不觉成了老年人生活中的“门槛”。

  94岁老人被抱到银行网点做人脸识别,老人的尴尬和无助令人心酸;一位老奶奶独自冒雨在柜台交医保,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不收现金”,老人茫然不知所措。事实上,此类“被智能所困”的报道并非最近才出现,而遭遇窘境的人也并非突然间增多。身体残障无法正常使用智能设备的残疾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健康码的老年人,他们出行、办事受阻的现象并不罕见。对这些人来说,智能技术、数字化服务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他们隔绝在了便利快捷之门的外面,甚至遭遇到比以前更多的困难。

  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态度,检验着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公共服务不能及时关照到弱势群体,说到底,还是公共服务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科技创新高速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等群体面对的“技术鸿沟”,让更多人都能享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红利,需要换位思考关注他们的需求。

  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实施方案》也提出,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让智能化发展适应老年人需求,实际上并不复杂,就是要注意做到“两条腿走路”。首先,针对老年人比较熟悉的公共服务,维持传统操作方式有效运行即可。其次,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保障老年人正常出行、就医、消费、休闲等,科学设计服务范围。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使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在开发推广智能技术时,应更加人性化,降低老年人的学习门槛,以切实增强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每个人都会老去,都会经历跟不上时代的那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智能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发展科技的目的是方便所有人,而不能以落下一部分人群为代价。我们不妨以改进“不收现金”为起点,以完善政务服务为契机,在转变互联网思维的同时,也能停下脚步,等一等那些步履蹒跚的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人脸识别就不能上门服务吗?

     智能时代不能落下老年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别让步履蹒跚的人与“智能时代”脱节

2020-11-28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态度,检验着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公共服务不能及时关照到弱势群体,说到底,还是公共服务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就进一步推动解决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困难,坚持传统服务方式与智能化服务创新并行,为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务作出部署。

  随着我国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化服务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生产生活方式,普遍提高了服务效率和便利程度。但与此同时,很多老年人因为不会用智能手机、不懂移动支付等原因而与智能时代逐渐“脱节”,技术的进步不知不觉成了老年人生活中的“门槛”。

  94岁老人被抱到银行网点做人脸识别,老人的尴尬和无助令人心酸;一位老奶奶独自冒雨在柜台交医保,却被工作人员告知“不收现金”,老人茫然不知所措。事实上,此类“被智能所困”的报道并非最近才出现,而遭遇窘境的人也并非突然间增多。身体残障无法正常使用智能设备的残疾人,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健康码的老年人,他们出行、办事受阻的现象并不罕见。对这些人来说,智能技术、数字化服务就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把他们隔绝在了便利快捷之门的外面,甚至遭遇到比以前更多的困难。

  一个社会对待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态度,检验着社会文明程度。社会公共服务不能及时关照到弱势群体,说到底,还是公共服务部门服务意识的缺失。科技创新高速发展,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老年人等群体面对的“技术鸿沟”,让更多人都能享受到数字化时代的发展红利,需要换位思考关注他们的需求。

  截至2019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健全老年人、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和设施,完善帮扶残疾人、孤儿等社会福利制度。《实施方案》也提出,到2022年底前,老年人享受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便捷性不断提高,线上线下服务更加高效协同,解决老年人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的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让智能化发展适应老年人需求,实际上并不复杂,就是要注意做到“两条腿走路”。首先,针对老年人比较熟悉的公共服务,维持传统操作方式有效运行即可。其次,要深入研究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为保障老年人正常出行、就医、消费、休闲等,科学设计服务范围。尤其需要强调的是,为了使智能技术发展与老龄化发展相协调,在开发推广智能技术时,应更加人性化,降低老年人的学习门槛,以切实增强老年人在信息化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每个人都会老去,都会经历跟不上时代的那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智能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人服务的,发展科技的目的是方便所有人,而不能以落下一部分人群为代价。我们不妨以改进“不收现金”为起点,以完善政务服务为契机,在转变互联网思维的同时,也能停下脚步,等一等那些步履蹒跚的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人脸识别就不能上门服务吗?

     智能时代不能落下老年人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