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自愿且知情”,“刷脸”才安心

2020年11月29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人脸信息的保护显然不能只依靠“头盔”,还需要更健全、更具前瞻性的法律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将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大面积的侵权行为才有可能被避免。具体到“放心刷脸”这个话题,就是要确保人们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是自愿的,并且是知道自己的脸正在被识别的。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或许有些人没想到,这句戏言正在慢慢变成现实。“刷脸”签到、“刷脸”支付、“刷脸”进站……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凡事都有两面性。从AI视频监控进课堂到“人脸识别第一案”,再到一男子“带头盔看房”引发热议,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为公众所关切。

  人们对人脸识别的疑惑和担忧可以理解,毕竟漏洞是现实存在的。人脸、指纹、虹膜等人类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这些特征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人的身份,但这些数据是如何储存的、储存在哪里、会如何被使用,很大程度上都是“未知数”。如果这些信息被提取后放到互联网上,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复制、伪造、合成和泄露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普通人对一项项人脸识别应用是否安全,几乎没有任何辨别能力。

  “带头盔看房”一事之所以引起关注,就在于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越界行为,比如无感抓拍。这意味着,在无人脸识别提醒标识、无工作人员告知、无相关人士授权的情况下,摄像头可以轻松抓取人脸信息。像这样隐性的、不易察觉的使用方式,更让人感到“细思恐极”:还有哪些隐藏的“探头”在暗中收集着我们的个人生物信息?未来某天,它是否会变得无孔不入,以至于我们要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人脸识别技术当然不能被如此使用。针对生物特征信息采集储存,我国已在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例如,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属于敏感信息,要求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与个人身份信息分开存储;原则上不应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仅存储摘要信息。《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要求,收集个人敏感信息时,应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让生活日新月异,而由此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应当高度重视。人脸信息的保护显然不能只依靠“头盔”,还需要更健全、更具前瞻性的法律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将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大面积的侵权行为才有可能被避免。具体到“放心刷脸”这个话题,就是要确保人们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是自愿的,并且是知道自己的脸正在被识别的。

  其实,不只是人脸识别技术,还有不少现代“黑科技”,都存在着科技伦理问题。一些高科技企业出于营利本能,在市场诱惑与科技伦理之间,明显更倾向于前者,总是试图快速地将新技术推向应用。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究竟用向何处、怎么使用,完全取决于人。技术的工具价值,只有在正确的人文理性、目标价值引导下,才能发挥出最佳功效,实现“科技向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人脸识别时代,公民应有不“刷脸”的权利

     遏制人脸识别滥用 需要法治“刹车”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自愿且知情”,“刷脸”才安心

2020-11-29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人脸信息的保护显然不能只依靠“头盔”,还需要更健全、更具前瞻性的法律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将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大面积的侵权行为才有可能被避免。具体到“放心刷脸”这个话题,就是要确保人们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是自愿的,并且是知道自己的脸正在被识别的。

  网上曾流行一句话: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或许有些人没想到,这句戏言正在慢慢变成现实。“刷脸”签到、“刷脸”支付、“刷脸”进站……近年来,人脸识别技术正走进更为广阔的应用场景,让人们的生活更便利。凡事都有两面性。从AI视频监控进课堂到“人脸识别第一案”,再到一男子“带头盔看房”引发热议,人脸识别技术带来的安全隐患越来越为公众所关切。

  人们对人脸识别的疑惑和担忧可以理解,毕竟漏洞是现实存在的。人脸、指纹、虹膜等人类生物特征具有唯一性和不可更改性,这些特征可以更为准确地确定人的身份,但这些数据是如何储存的、储存在哪里、会如何被使用,很大程度上都是“未知数”。如果这些信息被提取后放到互联网上,就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被复制、伪造、合成和泄露的风险。更为重要的是,普通人对一项项人脸识别应用是否安全,几乎没有任何辨别能力。

  “带头盔看房”一事之所以引起关注,就在于人脸识别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越界行为,比如无感抓拍。这意味着,在无人脸识别提醒标识、无工作人员告知、无相关人士授权的情况下,摄像头可以轻松抓取人脸信息。像这样隐性的、不易察觉的使用方式,更让人感到“细思恐极”:还有哪些隐藏的“探头”在暗中收集着我们的个人生物信息?未来某天,它是否会变得无孔不入,以至于我们要活在“楚门的世界”里?

  人脸识别技术当然不能被如此使用。针对生物特征信息采集储存,我国已在个人信息安全规范等方面做了具体规定。例如,个人生物特征信息属于敏感信息,要求个人生物识别信息要与个人身份信息分开存储;原则上不应存储原始个人生物识别信息,可采取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仅存储摘要信息。《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要求,收集个人敏感信息时,应取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明示同意。

  如今科技发展一日千里,让生活日新月异,而由此带来的风险与挑战,也应当高度重视。人脸信息的保护显然不能只依靠“头盔”,还需要更健全、更具前瞻性的法律制度。从某种角度来说,只有将公众知情权和选择权作为隐私权保护的前提,大面积的侵权行为才有可能被避免。具体到“放心刷脸”这个话题,就是要确保人们在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时候是自愿的,并且是知道自己的脸正在被识别的。

  其实,不只是人脸识别技术,还有不少现代“黑科技”,都存在着科技伦理问题。一些高科技企业出于营利本能,在市场诱惑与科技伦理之间,明显更倾向于前者,总是试图快速地将新技术推向应用。技术本身是中性的,究竟用向何处、怎么使用,完全取决于人。技术的工具价值,只有在正确的人文理性、目标价值引导下,才能发挥出最佳功效,实现“科技向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人脸识别时代,公民应有不“刷脸”的权利

     遏制人脸识别滥用 需要法治“刹车”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