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人脸识别时代,公民应有不“刷脸”的权利

2020年11月26日 07:45   来源:红网   刘奕娴

  近日,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杭州市民郭兵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一案宣判。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兵办理年卡时提交的面部特征信息,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

  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以消费者胜诉告终,维护了公民的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远超出其赔偿千余元的含义。然而拍手叫好之余,我们也应当反思,于情于理于法应当受保护的个人隐私,为何沦为诉诸法庭才能得到的权益?

  早在2018年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已有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在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示个人信息处理目的、方式、范围、规则等,征求其授权同意。然而现实情况是,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被非法贩卖的案例屡见不鲜。前有网络交易平台“0.5元一张”销售人脸数据,后有圆通速递内部员工倒卖40万余条客户信息,在这条黑色产业链面前,许多公民对自我信息的知情权与控制权尚且不能得到保证,更遑论征求授权同意。

  面部数据作为公民个人信息一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并不孤立存在。只要将人脸识别内容与“刷脸”地点相联系,便可实现对目标对象的行程追踪;结合目标对象亲朋关系、近期消费娱乐行为,即可实现“用户画像”的拟合。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或将被商家用于广告投放、精准营销,使公民成为被外界无阻碍监视的“透明人”,或将落入诈骗分子之手以行欺诈之便,使公民稍不留神则钱财落空。

  可见,作为信息主体,对于以面部数据为代表的个人信息到底用不用、如何用,公民应当享有充分的权利。商家不应只顾攫取利润,以营销之名罔顾公民权益;条款规范也应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补充完善,划定相关行业运用数据的底线所在、责任所在,最大限度保障公民应有权益。

  无论是商业还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与智能服务也应行走在正确轨道。不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才能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粘性与忠诚度;守护公民在信息时代下的个人安全,才能使公民更乐观勇敢地拥抱信息科技新时代。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人脸识别时代,公民应有不“刷脸”的权利

2020-11-26 07:45 来源:红网 刘奕娴

  近日,被称为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的杭州市民郭兵起诉杭州野生动物世界有限公司一案宣判。杭州市富阳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杭州野生动物世界删除郭兵办理年卡时提交的面部特征信息,赔偿郭兵合同利益损失及交通费共计1038元。

  国内人脸识别第一案以消费者胜诉告终,维护了公民的个人隐私与信息安全,远超出其赔偿千余元的含义。然而拍手叫好之余,我们也应当反思,于情于理于法应当受保护的个人隐私,为何沦为诉诸法庭才能得到的权益?

  早在2018年发布的《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中已有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在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当向个人信息主体明示个人信息处理目的、方式、范围、规则等,征求其授权同意。然而现实情况是,公民个人信息被泄露、被非法贩卖的案例屡见不鲜。前有网络交易平台“0.5元一张”销售人脸数据,后有圆通速递内部员工倒卖40万余条客户信息,在这条黑色产业链面前,许多公民对自我信息的知情权与控制权尚且不能得到保证,更遑论征求授权同意。

  面部数据作为公民个人信息一部分,在大数据时代并不孤立存在。只要将人脸识别内容与“刷脸”地点相联系,便可实现对目标对象的行程追踪;结合目标对象亲朋关系、近期消费娱乐行为,即可实现“用户画像”的拟合。一旦这些数据被泄露,或将被商家用于广告投放、精准营销,使公民成为被外界无阻碍监视的“透明人”,或将落入诈骗分子之手以行欺诈之便,使公民稍不留神则钱财落空。

  可见,作为信息主体,对于以面部数据为代表的个人信息到底用不用、如何用,公民应当享有充分的权利。商家不应只顾攫取利润,以营销之名罔顾公民权益;条款规范也应紧随科技发展的脚步补充完善,划定相关行业运用数据的底线所在、责任所在,最大限度保障公民应有权益。

  无论是商业还是任何行业的发展,都应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个人信息的处理与智能服务也应行走在正确轨道。不以牺牲消费者利益为代价、不辜负消费者的信任,才能赢得消费者对品牌的粘性与忠诚度;守护公民在信息时代下的个人安全,才能使公民更乐观勇敢地拥抱信息科技新时代。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