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儿童节来临,谈谈今天怎样做父母

2019年05月31日 15:37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特别凑巧,今年的六一儿童节和周末重合了,也就是说,小朋友们能在六一儿童节愉快地玩耍两天。虽然假期的时间是和平时的周末时间一样,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个特别的节日。因为他们能够尽情地释放自己的童真,在父母的陪伴下愉快地玩耍。

  今天怎样做父母?

  100年前,即1919年10月,鲁迅写了《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过了100年,怎样做父母的问题,不但没有解决,似乎还有愈发严重的趋势。

  鲁迅所处时代,儿童没有独立人格,被视为父母的附属品,私有物,是缩小版的成人。成人受到什么样的束缚,他也就原封不动地用来束缚下一代。那个时代,姑息、放纵儿童不是主流,所以鲁迅主要是强调解放儿童,主张以儿童为本位,释放儿童天性,但鲁迅也不是主张放纵儿童。鲁迅的主张是:“父母对于子女,应该健全地产生,尽力地教育,完全地解放。”鲁迅把“教育”与“解放”并举——没有教育的“解放”不是解放,是放纵与姑息。被放纵的儿童与被束缚的儿童一样,不可能成为健康、健全的“人”,也不可能有幸福的人生。【详细

  想点招,多陪陪孩子

  有道是,最好的教育是父母的陪伴。对孩子来说,家庭是他人生中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他第一任老师,也是他成长路上最好的老师。可如今,有的父母为了生计,把孩子托付给老人,认为有好的生活条件就是对孩子的爱;有的父母虽然陪在身边,却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以为在孩子身边就是陪伴。其实孩子需要的陪伴,是心理疏导与情感慰藉。当家长的不妨俯下身去,处在孩子的角度感受他们的感受,思考他们的思考,寻觅他们的寻觅,给予孩子们最需要的关怀。换言之,只有明白孩子的“需求”,陪伴才会更具温暖人心的力量,才更能叩击孩子的心灵,生成最美好的记忆和时光,进而指引孩子朝着积极阳光的方向成长。【详细

  除此之外,社会各界也可以多给些关怀。学校最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尤其是班主任老师,知道哪个孩子的爸爸或妈妈这段工作实在太忙,有点忽略孩子,一方面可以跟家长提醒提醒,另外也可以多陪陪孩子,有时候,老师的几句鼓励,几句安慰,就能像春风一样扫走阴霾……【详细

  追求“刚刚好”的教育

  “事必躬亲”的严格和“事不关己”的宽松,都不是教育的题中之义。要做到宽严相济,就要掌握好一个度,既要把握住大方向不跑偏,又要给予每一个有独立思考的孩子宽松的空间。这种“刚刚好”,即不会让孩子感觉到厌烦,又不会让其感到疏远。在压力充溢时,给孩子以宽松的环境;在精神懈怠时,给孩子以严格的要求。始终做到不偏不倚,不多不少,不强不弱,这也是因材施教的题中之义。

  我们要追求“刚刚好”的教育,就是“多一分则严,少一分则宽”。把握好度,把握好关键,该赋权时要赋权,该严厉时要严厉,让孩子既能够感受到有效陪伴,又不至于过于浓烈。这个“度”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需要在交流中互促,在交锋中互学,实现彼此相互磨合适应。所以,抽出专门的时间,再思考一下关于如何给予孩子“刚刚好”教育的课题吧。【详细

  微言大义:

  @康康_goodboy :做父母是天下最难的职业,也是值得一生去探索的职业。

  @知讴君:许多人并没有做好做父母的准备,就担心自己嫁不出,娶不到。什么时候当父母得像考驾照一样吧。

  @骑驴找马追噗噗 :家庭不是一个人的,两个人才能支撑的更加完美。

  @甜蜜新溪岛: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庸,父母也不是孩子命运的主宰,没有人生来就会做父母,有些人学会了会有很大的收获和幸福,但学不会的,同样要付出很大的代价。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前段时间,电视剧《都挺好》的热播,让原生家庭话题再度引发热议。“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童年在人的一生中扮演重要角色,但不是每个人天生就会做父母,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学习、成长。不妨对孩子宽严相济,多些有质量的陪伴,让家庭真正成为每个人的温暖港湾。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刘桂红:牢记使命 干在实处    2019年05月29日
  • ·绿色金融助力经济更好发展    2019年05月29日
  • ·合理利用大数据 不断创造新可能    2019年05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