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通生命“绿色通道” 让急诊真正“急”起来

2019年04月24日 12: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门诊挂不上号,去急诊;不知道看哪个科,去急诊;白天没时间看病,晚上还是去急诊……今后,这些非紧急情况去急诊,可能不那么“划算”了——为了将有限的急救资源更好地用于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北京将提高急诊的“准入门槛”。5月1日起,北京20家设有急诊的市属医院将启动“急诊分级”就诊工作。就诊前先分级,改变以往“先来后到”的就诊顺序,按照病情的严重程度,分级候诊。

  别让“不急”的患者占用急诊资源

  当下“急诊不急”乃是普遍现象,主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紧张,普通门诊挂号难、排队就诊等待时间长,导致很多病患转而涌向急诊求医。急诊医疗资源本就有限,却被普通患者挤占,真正的急诊患者反被挤在一边,导致出现“急诊不急”的现象,甚或延误重症患者治疗。采取“急诊分级就诊”制度,有利于甄别危重患者与普通患者,促进急诊名副其实。【详细

  对很多非急病患者来说,也并非故意占据急诊资源,他们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分不清急病与非急病。实行预检分诊后,能够减少非急病患者占用急诊资源现象,从而让这些非急病患者自觉到门诊就医,不再是与危急患者抢急救资源;另外,通过“分诊”,也能让一些病情程度一般的患者对自身病情有初步了解,这也有助于改善大医院患者扎堆的现象,让病情程度一般的患者自觉选择小医院、社区医院问诊,从而有利于解决大医院“看病难”问题。“急诊分级”也是在维护医院的就医秩序,还有利于培养患者及其家属的规则意识。【详细

  “急诊分级” 回归急诊本义  

  急诊分级,并不是新近才有的“制度创新”,而是早已存在的行业规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只不过许多医院此前囿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很好落实。现实的情况是,急救送来的危重病人一般还是会走“绿色通道”得到优先救治,而除此以外的病人,则基本都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接受诊治。如今,北京20家医院所实施的“急诊分级”,其本质实则是将过去那种“大体的分级”升级为“精细的分级”。【详细

  北京推行急诊“分级就诊”,其实是回归急诊本义,其他地方也应如此。实际上,早在2011年,原卫生部就公布了《急诊病人病情分级试点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该文件提出,今后医院急诊科有望分为红、黄、绿三区,将病人病情分为濒危、危重、急症、非急症四级,将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决定病人就诊及处置的优先次序,从而提高急诊病人的分诊率和救治率。这一指导原则至今似乎并没如愿落地,急诊“急”不起来的局面一直未能改变。如今北京行动起来了,其他地方也要跟进。【详细

  顺势而为 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 

  显然,如果医疗改革仅止步于“急诊分级就诊”,门诊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因此,在推进实施“急诊分级就诊”之后,应顺势而为,进一步深化医疗改革。三甲医院应与社区医院、基层医院等合作,全面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共享医疗问诊信息,将普通门诊也进行甄别分流,把一般病患分流到社区医院、基层医院,减轻三甲医院的门诊负担。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医疗领域的资源投入,增设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医疗信息化、智能化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医院等,从而促进医疗资源供给增加,提升医疗效率,逐步实现医疗资源分配合理化,彻底解决患者看病难的问题。【详细

  需要明确的是,“急诊分级”绝不仅仅是医学专业主义议题,更与医患关系修复,以及整个社会的“知识结构”“公平观”“规则观”有关。急诊科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根源其实都在急诊科之外,这意味着“急诊分级”的推行难度,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大。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出全方位的准备,是让这项制度真正落地生根的关键。【详细

  微言大义: 

  @港风:急诊就该急病之所急。

  @七安:措施很好,就是害怕有的病人家属理解不了。

  @千树微微:支持,不能随便浪费急诊资源。

  @CHEN盈嘉:挺好的。我见过有病人不愿意去门诊排队,非要挂急诊,跟分诊台护士吵了起来,他觉得自己身体不舒服,又要急着上班,所以要挂急诊,他理解的急诊是“着急”而不是“危急”,像他这样的人很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有利于急危重症患者得到及时优先救治,也能帮助提醒部分普通患者自觉到相应的专科门诊就医,避免扰乱急诊秩序、占用急诊资源。畅通生命的“绿色通道”,让急诊真正“急”起来。短期内“急诊分级”推行起来或许会有一定难度,但从长远来看,这是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一次有益尝试,值得进一步推广。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