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急诊分级,是修复医患关系重要一步

2019年04月24日 07:04   来源:光明网   然玉

  从5月1日起,北京同仁医院、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友谊医院等20家三甲医院的急诊就诊方式将陆续变革:不再按“先来后到”接诊患者,而是根据病情轻重来排序了,也即实施急诊预检分诊分级就诊制度。患者就诊前将被采集生命体征,由机器和专业医护人员判定级别,危重者被优先抢救,轻症者将后延。

  急诊分级,并不是新近才有的“制度创新”,而是早已存在的行业规范。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急诊应当制定并严格执行分诊程序及分诊原则”,只不过许多医院此前囿于各种原因,一直未能很好落实。现实的情况是,急救送来的危重病人一般还是会走“绿色通道”得到优先救治,而除此以外的病人,则基本都是按照“先来后到”的顺序接受诊治。如今,北京20家医院所实施的“急诊分级”,其本质实则是将过去那种“大体的分级”升级为“精细的分级”。

  事实上,“急诊分级”说了那么多年却一直形同虚设,这本身就是一个极不合理、耐人寻味的现象。倘若要为之归因,当然也可以找到许多现成的解释。比如说,技术条件的制约,特别是之前医院对患者生命体征的快速采集并不成熟,这使得精准分级根本就无从谈起;再比如说,患者“规则服从意识”的缺失,当就诊者总担心“别人占了便宜”总信奉“闹事得利”,那急诊科人为干预的“优先和后延”自然也是阻力重重。

  时至今日,实施全面的“急诊分级”,技术层面的储备早就完成,关键还是患者的认同与服从。相对于“先到先得”的机械公平、原始公平,按照病情轻重排序,显然是一种更复杂的公平规则。医护人员只有不断加以说服引导,不断进行必要的医学常识科普,才能让患者理解其中的道理。就诊秩序、医疗效率,从来都与患者群体的科学素养和规则意识密切相关。倘若患者还是只信赖“先到先得”,急诊分级最终多半会不了了之。

  “急诊分级”除了机器测定部分之外,还涉及到初诊医师、分诊护士等人工环节。而后者若无基于专项培训所形成的沟通说服策略以及情绪安抚能力,那么还是极有可能成为“争端”的源头:有些患者会觉得医护人员的“分级”不公平,会觉得被优先就诊的病人有关系、走后门,这种“受害者幻觉”很容易使他们在急于就诊的心理下失去理智……凡此种种,医院方面都应该有所预判、提早应对。实施急诊分级之后,相关一线医护人员的职业能力,势必要更全面。

  需要明确的是,“急诊分级”绝不仅仅是医学专业主义议题,更与医患关系修复,以及整个社会的“知识结构”“公平观”“规则观”有关。急诊科所面临的许多问题,根源其实都在急诊科之外,这意味着“急诊分级”的推行难度,可能比我们所想象的还要大。保持足够的耐心,做出全方位的准备,是让这项制度真正落地生根的关键。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