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撤市:“钢铁之城”转型“宜居之城”值得期待

2019年01月13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也会逐步加快推动莱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同时壮大综合实力,实现两市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发挥互补协同作用,带来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规模效应。

  近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山东省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撤销莱芜市,将其所辖区域划归济南市管辖;设立济南市莱芜区,以原莱芜市莱城区的行政区域为莱芜区的行政区域;设立济南市钢城区,以原莱芜市钢城区的行政区域为钢城区的行政区域。

  自此,因钢而立的地级市莱芜止步于27岁。不过也得益于此,莱芜市从省内兴起,开启与省会济南市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新生。这也给了我们一个重新审视产业与城市兴衰关系的视角。

  莱芜市的设立与撤销,很大程度上是源于钢铁产业的发展和变迁。据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山东省下辖的17地市地区生产总值排名中,莱芜市处于末位,其经济总量甚至低于山东省内部分区县。

  其原因主要归于两点:一方面,莱芜的人口和区划面积在山东省地市中规模最小,难以支撑经济体量的壮大发展。另一方面,别名钢城的莱芜,产业结构以钢铁业所在的第二产业占比最高,对于钢铁产业过度依赖,制约了其发展。 

  特别是近年来,国内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导致钢材市场持续低迷,国内钢铁行业迎来了低增长时代。钢铁作为传统产业,附加价值低,市场竞争力难以提升,发展空间有限,辐射带动作用成效甚微,过度依赖单一的钢铁行业不足以支撑一所城市的长远发展。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其对制造业,特别是钢铁产业的边际推动效应逐渐减弱。同时,目前国内钢铁行业创新研发投入、技术设施及环保装备投入不足、产品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的解决尚需多方面共同努力推动。莱芜作为山东省内钢铁生产基地,应积极寻求产业创新,将发力点放在降成本上。同时,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还应该有一定的前瞻性,积极做好顶层设计。依靠单一产业的发展总会遇到瓶颈,唯有紧跟发展形势,不断延伸高端产业链,更新主导产业,才能为城市注入长盛不衰的活力。 

  莱芜区转型之路面临考验:如何由“钢铁之城”转型为“宜居宜业之城”。这次调整济南市莱芜市行政区划,有利于进一步优化济南市城市空间布局,也会逐步加快推动莱芜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同时壮大综合实力,实现两市同城化、一体化发展,发挥互补协同作用,带来交通通信、公共服务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规模效应。新生的莱芜区已经迈出了第一步,未来值得期待。(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撤县设市要专注提升城市化品质

     “四横四纵”是山东发展的一道缩影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