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女德班”洗脑攻心的敛财之术

2018年12月13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吴晟认为,“女德班”包装得再好、隐藏得再妙,糟粕还是糟粕,永远都应被摒弃。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追求自由的信念,就能识别洗脑攻心的敛财之术,女人如此,男人也一样。

  近日,多段卧底实拍未成年人“女德班”的视频在网上流传。浙江温州传统文化促进会举办的亲子夏令营课堂上,授课老师对女性提出了“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坚决不离婚”等宣扬男尊女卑的内容。授课内容引发网友广泛讨论,不少网友认为,上课的老师实际是打着传承传统文化的旗号宣扬违背社会道德的内容,极为不妥。

  应当看到,“女德班”所宣扬的价值观,不仅与现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格格不入,也和传统文化的理念背道而驰。其教学理念、授课内容,甚至是其存在本身,都被很多人吐槽过。网上搜索一下,类似的“女德班”真不少,去年出现的辽宁抚顺“女德班”也被要求关闭,停止招生。“女德班”有什么魔力,成为了打不死的小强呢?

  现实是历史的继续,历史场景总是以惊人的相似重复着,戏中有戏,戏外有戏,但戏还是老戏,只是改编了剧本并换上了新演员。假托传统文化之名开班授课,鼓吹以妇道为核心的女性服从主义,热衷于通过下跪、磕头、忏悔等仪式驯化心智……“女德班”通过重复洗脑、摧残自尊、煽动情绪来完成对学员的身心支配。

  嘴上都是道理,心里全是生意。这些“女德班”的从业人员,真相信他们自己所说的吗?他们没有忠实的价值信仰,有的只是贪婪和欺骗,对某些人群步步设局、重重算计,“女德班”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剑走偏锋的灰色生意。这些年,假国学之名,假传统文化之名,沽名钓誉者有之,大肆敛财者有之,别有用心者有之。一些传统文化被国度商业化而处在虚热中,“女德班”就是典型案例。

  在国学热不断升温的今天,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早已是这个领域的常态。从某种角度来说,各类“女德班”的崛起与倒掉,既有某种权力的“扶持”,也有一些人在推波助澜。正如报道中所说,“女德班”的主办者都是以公益性群众组织名义通过相关部门的审批,而在实际开展业务时都与教育相关;单从这些组织上报的课程名称来看并没有问题,在实际授课中老师真正会讲哪些内容,却无法得到监管……

  民办教育机构也好、公益性群众组织也罢,本来都应该是公立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益补充。对于一些受众来讲,不明就里者有之,盲目跟风者有之,心有戚戚者有之。应当看到,兜售者的水平,在某种意义上重塑、决定着接受者的水平,这显然特别值得警醒。从温州这起案例来看,此类机构正是瞄准了一些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误区,打着传统文化的幌子牟利。这不仅祸害了孩子,而且是在为一些封建文化的糟粕招魂。

  当然,这些“女德班”包装得再好、隐藏得再妙,糟粕还是糟粕,永远都应被摒弃。这种塞满腐朽的假传统文化,即使灌入再浓的鸡汤,也会逐渐掏空传统文化的躯体,更会消解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保持积极向上的状态,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坚持追求自由的信念,就能识别洗脑攻心的敛财之术,女人如此,男人也一样。(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吴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糜烂腐朽的“女德班”,为何阴魂不散?

     女德班为啥总能开起来?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