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女德班为啥总能开起来?

2017年12月06日 08:57   来源:人民日报   周珊珊

  女性的自我矮化与降格,除了伤害自身,什么也带不来

  辽宁抚顺“女德班”倒掉了,本报昨天(12月5日)对此已有评论。

  这种宣扬“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逆来顺受”等陈词滥调的“女德班”,本不值一驳,也不堪一驳。但是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广东、山东、河北等地时常有类似的“女德专家”和“女德培训”冒头,如丝如缕,未曾断绝。这不禁让人疑惑,如此腐朽和矮化女性的“女德班”为啥总能开起来?为啥总有人信呢?

  且让我们看看其中的骗术。

  首先,用传统文化对“女德”进行包装,使其获得正义性。“三从四德”“夫为妻纲”“男尊女卑”“女子无才便是德”等传统文化之中的糟粕,都成了宣扬“女德”的“金字招牌”。“学习传统文化”“遵循古礼”的大帽子一扣,不由得你不信。

  然后是举大棒吓唬。在这些“讲师”口中,现代社会之所以存在出轨的男性、破碎的家庭,甚至越来越多女性患病、得癌,都是源于不遵守“女德”。社会很危险、女性更危险。

  “大棒”之后还有“胡萝卜”。“女德班”画出一张丈夫忠心、家庭和睦的大饼,信“女德”,好处多。在这样的愿景诱惑下,一些本就不太重视自己权益的女性,容易默认男性强势是现实,愿为所谓的“好结果”自动降格、放弃自己的权益。一部分受到不平等待遇的女性,也能从中找到解释用以自我安慰,产生“理应如此”的认知偏差。

  说到底,女性的自我矮化与降格并不能带来实质意义上的家庭和睦、稳定,也换不来丈夫的忠贞,反而对女性自身的发展有害无益。另一方面,从现实角度来说,哪怕打着“免费听课”的幌子,办班者也多会以“住宿费”“运营费”等为由骗取钱财。更重要的是,宣扬这样的“女德”,败坏了社会风气,贻害深远。

  妇女能顶半边天。女性权益保护是长期事业,不可一日偏废,对这样害人害己还非法经营的“女德班”理应大胆揭露、坚决铲除。除此之外,还得谨防“女德”披上马甲变相地渗入我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