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数据时代 如何为个人信息安全加密?

2018年11月26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引发舆论关注,已经说明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正在提高,各方对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重视正在加强,这是一种进步。在这样的前提下继续努力,相信网络信息保护状况能够得到改善,个人信息也能够得到安全“加密”。  

  近年来,随着网络化和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网络数据生产量最大、数据类型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与此同时,层出不穷的数据泄露和网络安全事件也给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近期各种信息泄露事件引发了人们对于个人信息保护的思考,而如何有效保护用户信息隐私,也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焦点。

  其实,信息泄露问题并不是刚刚出现,早在互联网尚未普及的时代,由个人信息泄露衍生的电信诈骗等问题就已经在侵袭着普通人的生活。身处大数据时代,我们在享受网络技术给生活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个人信息泄露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互联网、智能识别等新兴技术的高速发展,不仅促进了公共信息的快速传播,同样也将个人信息的传播速度升级,个人信息和网络应用平台不断深入交互,使隐私保护的压力持续加码。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54%的中国网民在上网过程中遇到过网络安全问题,其中遭遇个人信息泄露问题占比最高,达到28.5%。在商业利益驱使下,不法分子通过数据盗取、信息盗用、网络钓鱼、电信诈骗等手段,围绕个人信息形成的非法产业链,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信息及隐私安全,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

  这一背景下,商家和技术开发者在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方面理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运用技术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安全,是有效的方法。科技进步可以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体验,而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应用技术的改进同样也可以提升用户的信息安全。事实上,在现阶段,不良信息屏蔽、智能识别等安全保障技术已经成熟,运用此类技术对于企业来说并不难实现,应当成为未来各类服务平台的标配。

  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在法律层面对个人信息形成保护机制。法律法规应当进一步明确个人信息的定义,界定个人隐私保护的范围,执法部门应严格控制个人信息的流通和使用,加强对各类信息持有者的监管。只有运用具备强制力的法律来保障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才能有效打击违法犯罪人员,让那些蠢蠢欲动者不会在商业利益的诱惑下逾越底线。

  除了严格保护措施之外,信息销毁也很有必要,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合理销毁用户信息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式。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尽快制定各行业可实行的信息处理标准,使所有的信息持有平台能按照统一标准处理用户信息,同时也能让用户在个人信息遭到泄露时有据可循并及时申诉。

  其实,网络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引发舆论关注,已经说明公众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正在提高,各方对于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重视正在加强,这是一种进步。在这样的前提下继续努力,相信网络信息保护状况能够得到改善,个人信息也能够得到安全“加密”。(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臧梦雅)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保护信息别依赖“订后即焚”

     用户信息保护不力,被欺负的岂止名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