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大学教育的学科“围墙”,首先要在课程教学上求新求变。据媒体报道,这学期,天津大学打造21门新工科课程,面向全校研究生和未来具有本研贯通培养资格的本科生开放。瞄准前沿领域、注重方法传授,是这批新工科课的一大共同特点。
以《神经科学与工程》课为例,授课老师就是科研项目负责人,长期以来带领团队奋战在科研一线。在他看来,把第一手的科研成果、最前沿的技术理念带给学生,就是这门课开授的意义所在。
科研成果进课堂,带给教学哪些新变化?一方面是视野更开阔。当前,学科间交叉融合发展日趋明显,无论是科研需要还是产业需求,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深耕专业的本领要有,眼观六路的视野更不可或缺。把成果转化为教学,为的就是让课堂内容贴近前沿、符合需要,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实践奠定基础。一方面是方法更灵活。学生对上课提不起兴趣,方法陈旧是原因之一。还守着老课本、老教案照本宣科,教学效果肯定大打折扣。科研进课堂,带来的也是教学方法的一场革新。在这一课堂上,知识新、话语新、问题新,鼓励的就是师生畅所欲言,思维相互碰撞。
要看到,今天的创新,已不可能靠一个领域的闭门造车就能实现。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最新要求和最新成果引入教学过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而言,都是有所裨益。接下来,更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与教学的转化机制,让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两翼齐飞”、共同成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