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热水也有App 多少学生成了待割的“韭菜”

2018年11月13日 07:07   来源:中国青年报   王石川

  校园是最具消费竞争力的市场之一,很多消费类App创业公司都将第一个市场放在校园。而一些创业者为推广App,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一旦占领了学校,则无往而不胜。

  打热水一个App,发学分一个App,跑步一个App,连无线网络一个App,刷网课一个App……在一些高校,原本为方便师生、提高效率的信息化手段在实际管理和运营中却出现了过度倾向:一个个打着“智能便捷”“强制使用”“学分挂钩”旗号的手机App逐渐编织成一张网,将许多大学生裹挟其中。(新华社11月10日)

  移动互联网时代,哪个手机用户不安装几个App?学生安装与学习、生活相关的App,名正言顺,也能从中获得方便。问题是,如果被App“绑架”,则难有愉悦可言。像报道中提及的App——有的粗制滥造,存在不少漏洞;有的视学生市场为“唐僧肉”,投放各类奇葩广告;有的管理僵化,让学生自行承担损失……自然让人难以接受,也难以忍受。

  过多过滥的App不仅挤占手机存储空间,还挤占学生的生活空间。须追问的是,那些乱七八糟的App凭何堂而皇之地“入侵”学生的空间?报道中一名专家道出了奥秘:“高校使用手机App进行管理是值得肯定的,能让师生感受到人工智能带来的方便。但如果这些App中含有大量广告,且高校强制使用,那么,这样的导向就显然是不妥的。”

  校园是最具消费竞争力的市场之一,很多消费类App创业公司都将第一个市场放在校园。而一些创业者为推广App,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一旦占领了学校,则无往而不胜。

  观照现实,一些学校推销教材、消费和学习软件等,都被证明存在不正当利益。那么,各类App蜂拥而进校园,是不是也很可疑?一些App粗制滥造,用户体验差,如果没有来自校园的动力,恐怕早就“死翘翘”了吧。有的App变相推广付费功能,把学生当成了“韭菜”来收割,更是不厚道。

  一些App名为智能化,实为弱智化;名为公益化,实际上充满利益往来的暧昧色彩。校方稍有辨识力,就应该节制推广App;稍有对学生负责的意识,就应该拒商家于门外。学校不能因为推广App有益于学生,就心安理得;不能为了便于管理,就缺乏倾听学生心声的耐心。

  教育部曾专门下文,严禁教师通过向学生推销图书、报刊、生活用品、社会保险等商业服务获取回扣,并要求学校领导干部要严于律己,带头执行规定,切实负起管理和监督职责。

  遏制App泛滥,并非没有良策。校方应尊重学生的基本选择权,别奉行强制思维。一些App该不该进校园?或哪种App该进校园?要多听听学生怎么说。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