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网友匿名爆料:河南平顶山的某所学校强制让学生关注学校的微博账号,并要求学生转发、评论、点赞,而且纳入考核。并且要求统一的昵称,昵称不能换的还需要重新注册。利用学校的公共权力要求学生服从命令,不仅干涉学生的自由并且也泄露了学生的隐私,此举为人诟病。
首先,学校对学生的要求出于想要扩大自身校园的影响力和传播自己的校园文化形象。其目的无可厚非,但是不当的方式既损害了学生对自身校园的认同感和集体感也未从根本上改变校园的形象建设。管理人员对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解停留在微博的转发和评论,导致的是学生沦为决策不当的牺牲品。实质上体现的是学校管理层缺乏对校园文化制度设计的经验以及公权力的滥用。
校园的公共权力是存在于校园空间领域的一切参与者赋予的,学生更是其中的主流。但是在校园里,学生受制于教师和各种能否评奖学金、发表论文和顺利毕业等制度,往往处于权力的弱势。这种权力的不平等使得许多高校的做法已经完全独立于学生的权利,甚至在侵蚀学生的合法权益。并且作为很多制度的顶层设计者缺乏权衡学校和学生之间利益的思考,导致了阻碍其本身发展缓慢不得进步。
学校和学生权力的不对等是既定的事实,但是不能让学生成为校园公共权力运用不当的受害人。平顶山这所高校随意利用公共权力践踏的学生的私权利,无疑撕裂了学生和高校良好的互动关系,也加剧了彼此之间的矛盾,再多的转发和评论又有什么意义?
划清校园公共权力的边界保护学生的合法基本利益,才能巩固校园作为学生的另一个“家”。学生将在校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对整个人生的认识和理解,依托的是母校的包容和给予而不是剥削和压榨。让学生由衷产生对学校的尊敬和热爱无疑是学校一笔宝贵的财富,学生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和也是为校园文化增添活力的源泉。
学校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不应该只是领导层的决策和学生的沉默附和。蔡元培曾言:“学校教育注重学生健全人格,故处处要使学生自动动。”学生不应该只是制度简单的服从者更加是校园建设的参与者。鼓励和挖掘学生的智慧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而明智的决策者是制度和措施的推动者。
校园公共权力的运用是否得当基于是否建立了良好的校园关系,而学生与学校的联系是最大的纽带,如何让公权力在建设校园文化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关键在于纽带的作用力。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