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如火如荼的扶贫产业正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一些地方在发展扶贫产业过程中刮起了“人情风”:一些瓜果养殖等特色产业,存在“人情送礼”行为;部分地方以“人情”或者帮助扩大品牌的名义,向前来学习、考察、调研的工作人员赠送“扶贫特色产品”。(10月31日 半月谈)
扶贫产业中的“人情风”带来扶贫损失。中部某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山区乡镇的“扶贫茶”企业,年产茶叶三千斤,三分之一被送礼。企业尽管每次送礼的数量并不大,摊到每个送礼对象的数量并不多,但累积下来却不是个小数。类似现象并非少数,尤其是在“轻量化”的扶贫产业中,例如瓜果茶叶等种植类产业和鸡鸭等养殖类产业中较为普遍。“人情风”消耗掉不小的扶贫成果。
扶贫产业刮起“人情风”有多方面原因。一是由于扶贫企业“好客”。认为来者都是客,送礼是基本的人情往来,送礼是想把客人招待好。二是由于宣传推广需要。向“客人”赠送扶贫产品的一个重要考量,是想借此机会宣传当地的产品,为扩大市场做推广。三是由于一些领导干部有所暗示。一些领导虽然不直接开口要东西,但会以玩笑的方式给出某种暗示。扶贫企业担心上级部门来参观、考察,没点儿表示的话,很容易得罪相关部门,以后在扶贫项目配套和支持上可能会遇到麻烦,于是便花点小钱送点土特产。
没有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脱贫难以持续。产业是脱贫之基,贫困群众的致富之源。在贫困地区发展一个产业,相关企业和群众需付出大量心血和诸多辛劳,极为不易。然而,扶贫产业中的“人情风”,蚕食扶贫成果,影响企业和贫困群众收益,可能给个别扶贫产业带来“灭顶之灾”。
扶贫产业中的“人情风”是歪风邪气,应坚决刹住。一方面,要给考察划出红线。一些干部借考察、参观、学习之名去贫困地区,实际上对他们富有吸引力的,除了湖光山色之外,还有当地的土特产。领导干部收受扶贫企业的礼品,违反了八项规定精神。对借考察收受礼品的,要按违反八项规定论处,绝不姑息迁就,形成有力震慑,打掉他们“土特产不值钱,吃点拿点也没人知道”的侥幸心理,防止其沾染吃拿卡要的恶习。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广宣传扶贫产品。领导干部考察扶贫产业时,如果觉得当地的农产品很好,不应忙着收礼,而应帮忙找销路,加强推广宣传,帮助农民增收。同时,扶贫产业企业要将精力放在练好基本内功上,做好做精产品,打出这些瓜果蔬菜产业的特色,真正把它们推向市场,实现增收。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