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任由“关怀式谣言”横行网络

2018年10月09日 14:23   来源:东方网   杨玉龙

  近年来,微博、微信等各类社交媒体中,虚假信息层出不穷、屡禁不止,至今年9月初,仅微信专门开发的“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的文章就达到118万篇。到底是谁在制造这些“灰色信息”?调查发现,诸多谣言背后存在明显的利益机制,其已表现出分散化生产、产业化生产态势,并且还衍生出诸多传播利益链。(10月8日《经济参考报》)

  当“关怀”与“谣言”勾连在一起,无疑是可怕的。这意味着,不仅会给受众带来一些生活上的困扰,有时还会产生严重后果。比如,不明真相者会让“好心”的扩散力更强;还如,沉溺于“关怀式”谣言之中,尤其是医药类的,往往会带来财产损失,或者贻误疾病的诊治;再如,一些谣言也可能会波及到一个行业的发展。

  诚如媒体所言,这些“灰色信息”的不断传播与泛滥,不仅使网络垃圾信息泛滥,也混淆了视听,给读者带来诸多困扰,成为网络环境中挥之难去的“雾霾”。这些“关怀式谣言”其本质终归念得是“害人经”,而且背后是受利益怂恿,很大一部分是有意为之、“专业”制作产生,其目的就是以“灰色信息”吸引眼球、赚取点击,最终获得广告收入等多重利益。

  不能任由“关怀式谣言”横行网络,一则需要法律亮剑。一个事实是,在自媒体平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低门槛、把关不严等问题,易导致“灰色信息”大众化生产、大范围传播泛滥。因此,执法当剑指这些网络灰黑暗面,诚如专家建言,政府部门应对“事件性”谣言加大打击力度,特别是对有组织的谣言制造者加大处罚力度,揪出背后的专业平台和利益链。

  二则需要个人防范能力的提升。网络时代,人人皆是发声筒、传播器,也就意味着,每个人皆有可能成为谣言制造者与传播者。因此,一方面应增强法律意识,不成为谣言的制造者;另一方面须提升网络信息辨别能力,对于一些不实信息少一些盲目转发,尤其是对关怀式的资讯少些盲目信任,如此就会将谣言进行截留。

  三则需要强化平台自审查力度。据了解,自媒体信息发布监管十分薄弱。所以,须建立与完善“谁发布谁负责、谁运营谁监管”的信息发布监管机制。尤其是,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以及各类直播、专业视频发布平台,应切实履行好法定之责,践行信息发布的自监管、自审查义务,从而在源头上防范谣言的出现。

  据专家介绍,谣言传播遵循这样一个公式:谣言杀伤力=信息重要程度×信息模糊程度。在信息传播迅捷的网络时代,披上“关怀”马甲的谣言,其危害更甚,对此绝不能大意。这也就需要政府机构、公益组织、自媒体平台不大加大辟谣力度,相关执法部门也应依法从严治理网络环境,于每个网民而言,应担负起网络安全员职责,以净化网络生态。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