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胜磊认为,横跨欧亚大陆、串联世界梦想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世界互联互通的桥梁,更是沿线国家携手共进的纽带。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将与全世界携手,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向着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阔步前行。
在浩渺峻急的时间长河中,“一带一路”已经走过五年。五年来,“一带一路”不仅成为了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公共产品,还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渐远去,但危机造成的影响远未消失,全球经济进入低增长乃至停滞期,美国单边主义日趋明显,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抬头,欧洲债务危机久拖未决。现在,全球经济发展需要新动能,国际社会强烈呼唤更加平等包容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国际合作模式。
在此背景下,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同国际社会一道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新挑战,还有效提升了经济全球化的包容性、开放性和普惠性。五年来,“一带一路”建设与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土耳其“中间走廊”、蒙古国“发展之路”、越南“两廊一圈”、英国“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的“琥珀之路”、沙特阿拉伯“2030愿景”、欧洲投资计划等实现了政策或规划对接。
如今,“一带一路”顶层设计初步完成,四梁八柱已经建立,“一带一路”进入国际话语体系,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以双边合作筑底、多边机制呼应、高峰论坛引领的“三位一体”国际合作架构初步搭建。截至今年7月,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签署范围自亚欧大陆拓展至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南太平洋地区。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走向深入,中国与其他参与国的相关经济合作范围、项目都会增多,提升区域经济合作水平和质量的任务也会更重,公共产品的属性也将更强。从国际形势来看,“一带一路”所具有的公共产品特性中,最受人瞩目的就是对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作用。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多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面临相同的历史境遇和发展任务,这就需要我们多开展协调合作,通过对话磋商,凝聚沿线国家渴望发展的最大共识,把维护国家利益与合作发展相结合,形成差异化、多层次的经济合作模式,为沿线国家提升经济合作的质量效益,为世界经济走出阴霾提供最有效的中国方案。
大道终致远,海阔纳百川。横跨欧亚大陆、串联世界梦想的“一带一路”,不仅是世界互联互通的桥梁,更是沿线国家携手共进的纽带。我们相信,以“一带一路”建设为抓手,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国,将与全世界携手,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向着更加美好的光明未来阔步前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胜磊)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坚持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打造全面开放新平台
不搞急功近利,精雕“一带一路”“工笔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