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搞急功近利,精雕"一带一路""工笔画"

2018年09月07日 17:01   来源:海外网   刘思悦

  由人民日报海外网主办,中国论坛网承办的“一带一路与全球合作”研讨会于6日下午在人民日报社举行。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就“一带一路”的过去和将来展开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推进“一带一路”要细致、稳健和深入。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周永生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五年来绘就一幅“大写意”,但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不够细致不够稳健的现象。例如在内外对接上存在滞后,一些项目投资风险较大,可持续性上有待完善,需要搞好定位,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建设。

  对于下一阶段推动“一带一路”工作走深走实,中国社会科学院“一带一路”研究中心秘书长王晓泉指出,首先我们要看到“一带一路”合作新动力正日益强劲,其次也要做好准备克服挑战。比如,根据相关国家国情,创新合作模式;深入当地基层,与当地民众谈合作;加强政府、智库、企业等之间的关系,形成有效的合作;塑造正面积极的舆论环境。

  会上,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补充表示,“一带一路”建设要看质量,不能盲目地追求速度。他还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是民意和专家意见参与国家决策以及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的过程,毕竟,像“一带一路”这样围绕公共政策引起大范围讨论的案例非常少见。当更多部门和个体参与进来,并在充分反映不同利益的情况下,最终形成的合力就能够形成一个符合最多数、最长远利益的决策。

  “一带一路”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这就要求中国既要做到完善自身发展,也要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企业、政府和社会力量在投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都应在接触和磨合中尊重差异,精工细雕,把“一带一路”做深做好。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