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滴滴深夜停运”是以退为进?还需找到最大公约数

2018年09月12日 13:06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9月8日起,滴滴暂停提供深夜23:00-5:00时间段的出租车、快车、优步、优享、拼车、专车、豪华车服务,进行安全大整治。据媒体报道,就在滴滴暂停深夜服务的第一天,各地的乘客就感受到了深夜打车出行难的痛苦。很多网友分享了滴滴停运第一夜的打车经历,出租车漫天要价、强行拼车、拒载,黑车暴增等等。

  “滴滴深夜停运”后打车难何以重返?

  连续出现两次顺风车安全事件后,多部门宣布对网约车平台开展进驻式全面检查,滴滴也继下线顺风车业务后,全面暂停深夜服务。无论是相关部门的介入程度之深,还是网约车平台的整改行动之大,都堪称罕见。这种回应力度,也呼应了此前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声浪。但深夜服务叫停后所导致的打车难重返现象,或许应该让社会对于网约车安全的监管产生更多新的思考。网约车平台暂停服务,令打车难度骤升,其实也反证了网约车在市民出行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详细

  滴滴安全大整治,乘客就陷入打车难,固然与当前网约车市场滴滴一家独大,其他网约车平台难以填补滴滴暂时退出而出现的供求缺口有关,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市场现象。但滴滴整改,承担代价的也不应该是普通消费者。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网约车这一新业态在满足民众多样化的出行需求方面的巨大价值。在大城市,出租车的运力难以满足民众的出行需求,其服务水平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实际上,很多互联网企业之所以能够发展壮大,正是因为在某一领域公共服务缺位,难以满足民众的需求,而互联网企业找到了民众需求的痛点,利用互联网,用更加公开、透明的方式解决了这些痼疾。就出行领域而言,滴滴一停运,就重现打车难问题,这也从另外一个层面说明,在网约车快速发展并成功改变民众的出行习惯、改善民众出行体验的同时,传统出行行业,并没有太多的进步。从网友分享的打车经历来看,谁都不愿意回到出租车拒载、黑车横行的时代。【详细

  批评滴滴不是为了回到黑车时代

  滴滴做出暂停深夜服务的决定,明眼人都能明白:一方面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时间来整改,另一方面亦是舆论审判之下,不得已的断尾式妥协。其实滴滴也好、哒哒也罢,消费者只要能安全舒心打个车而已,并不关心挣钱的老板是谁。【详细

  对于整改期间的打车难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启动相应的配套预案。比如,就黑车、出租车涨价、拒载等问题,应该加强针对性的监管,不能将治理成本完全转嫁给出行者。但从长远出发,更有必要思考的是:对于网约车的监管,如何在保障安全与便利之间平衡,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保证打车安全,如果只是下线网约车服务,看似是最彻底的一种方式,但也可能是社会代价最大的一种选择。一方面,叫停网约车,但传统出租车的弊病,以及黑车非法运营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另一方面,过去由网约车满足的出行需求,又该如何化解,不是个小问题。【详细  

  衣食住行是民生大事,便捷、高效是民众的需求,而安全无疑是最低的底线。民众的质疑与批评,企业必须照单全收,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忽视用户安全导致的各类问题,企业必须承担责任,没有辩驳的余地,也无可推卸。但是批评这些企业,批评它们存在的问题,不是要彻底否定它们存在的价值,不是要回到黑车时代,而是为了鞭策这些企业守住底线,不断改进服务,为我们带来更安全、更便利的消费体验。【详细

  网约车监管不能跟着舆论走

  网约车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这其中当然有舆论的摇摆。最初大众都要“放开监管”,要“出行自由”。网约车客观上解决了“打车难”,带来了出行便利,因此得到大众力挺。而今年以来,两起恶性事件发酵之下,舆论出于对自身安全感的担忧,转过头来呼吁加强监管。本来,这也情有可原。问题在于,因为舆论太过凶猛,社会治理随舆论起舞——这显然不正常。社会治理的运行规律和评判标准,不应该是舆论,舆论的可变因素太多,而应该是人民,人民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舆论算是警钟,但社会治理应有自己的遵循。【详细

  说到底,安全是网约车监管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却不是唯一的。如果为了确保安全,就抑制对出行需求的满足,这未免有点偷懒,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最优解决方案。所以,当务之急是重申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剔除与安全无关的标准设置,在为网约车安全补漏的同时,又确保有足够多的车辆准入,最终实现安全与服务便利的双赢。

  连续发生安全事件,顺风车平台当然难以推卸责任,受到社会抨击,也是理所当然。但骂一句“滴滴该死”,并不能解决问题。回到现实中,安全而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如何满足,应是最重要的社会关切。因此,不该由安全问题彻底否定整个网约车模式,而应促成社会对于如何实现更安全的网约车服务,进行更多务实的探讨,助推出台更成熟的解决方案。【详细

  微言大义:

  @稳定保证:黑车又开始猖狂了。 

  @哇斯la_reine:这是滴滴在以退为进。

  @四虎专员:网友难伺候,让滴滴倒闭的是你们,要它回来的还是你们。

  @老实人协会:网约车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我们不希望滴滴一家独大,垄断市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管“滴滴深夜停运”是否是以退为进,打车难重现已是不争的事实。当舆论热点在网约车安全性和便利性之间来回摇摆时,从监管部门到网约车平台,反而更需要定下心来,务实研讨,力争推出更有智慧的解决方案,找到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以实现政府与企业、社会与资本、乘客与车主的共赢。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