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约车需要安全整治 “滴滴该死”并不能解决问题

2018年09月11日 07:28   来源:中国青年报   任然

  如果为了确保安全,就抑制对出行需求的满足,这未免有点偷懒,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最优解决方案。

  ------------------------------------------------

  刚刚过去的周末,一篇《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文章讲述了滴滴在整改期间全面暂停深夜服务的第一个晚上,北京、广州、成都等多个城市出现的打车难问题。叫不到网约车的另一面,是出租车漫天要价、强行拼车、拒载,黑车暴增等乱象明显抬头。

  连续出现两次顺风车安全事件后,多部门宣布对网约车平台开展进驻式全面检查,滴滴也继下线顺风车业务后,全面暂停深夜服务。无论是相关部门的介入程度之深,还是网约车平台的整改行动之大,都堪称罕见。这种回应力度,也呼应了此前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声浪。但深夜服务叫停后所导致的打车难重返现象,或许应该让社会对于网约车安全的监管产生更多新的思考。

  针对深夜服务叫停后第一晚的打车难现象,虽不乏有声音指出,即便滴滴没有暂停服务,像北京三里屯等区域,平时高峰期打车也已经不太容易了,但整体来看,网约车服务的暂时退出,加剧了出行难问题,应该是事实。客观地说,在网约车服务嵌入现实生活达数年之久的今天,深夜服务叫停给社会出行秩序带来的影响,并不让人意外。网约车平台暂停服务,令打车难度骤升,其实也反证了网约车在市民出行领域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对于整改期间的打车难问题,相关部门有必要启动相应的配套预案。比如,就黑车、出租车涨价、拒载等问题,应该加强针对性的监管,不能将治理成本完全转嫁给出行者。

  但从长远出发,更有必要思考的是:对于网约车的监管,如何在保障安全与便利之间平衡,使得社会效益最大化。这次暂停深夜服务带来的影响,应该让人直观地看到,加强对网约车监管和治理,不是要退回到传统的出租车时代。保证打车安全,如果只是下线网约车服务,看似是最彻底的一种方式,但也可能是社会代价最大的一种选择。一方面,叫停网约车,但传统出租车的弊病,以及黑车非法运营的风险,同样不可忽视;另一方面,过去由网约车满足的出行需求,又该如何化解,不是个小问题。

  滴滴的安全事件发生后,多个地方要求网约车平台加强与监管部门的数据对接,并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予以清除。这当然可以看做是监管层面对于安全问题的强力回应。数据对接也好,加强资质审查也罢,都应该本着有利于安全的原则。

  众所周知,此前不少地方对网约车设置的门槛不可谓不高,可像车辆轴距、车型、排量等限定标准,到底与乘客的安全保障之间是否存在必然关联,一直以来不无争议。不能因为这次安全问题成为焦点,就借机完全回避对规则本身合理性的探讨。另外,两次出事的顺风车业务,按照现行规定并不属于网约车管理之列,这个问题是否需要从制度上厘清?

  说到底,安全是网约车监管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却不是唯一的。如果为了确保安全,就抑制对出行需求的满足,这未免有点偷懒,也很难称得上是真正的最优解决方案。所以,当务之急是重申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剔除与安全无关的标准设置,在为网约车安全补漏的同时,又确保有足够多的车辆准入,最终实现安全与服务便利的双赢。

  连续发生安全事件,顺风车平台当然难以推卸责任,受到社会抨击,也是理所当然。但骂一句“滴滴该死”,并不能解决问题。回到现实中,安全而多元化的出行需求如何满足,应是最重要的社会关切。因此,不该由安全问题彻底否定整个网约车模式,而应促成社会对于如何实现更安全的网约车服务,进行更多务实的探讨,助推出台更成熟的解决方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