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暂停深夜服务一周,结果是黑车业务盆满钵满、出租公司业务陡增。比如杭州黑车再出动,晚间打车开价翻倍。滴滴打车深夜停止派单:网约车司机走投无路,乘客出行无路可走。(9月11日央视网)
在这几天的微博或朋友圈,“滴滴消失后的第一夜”已经成为吐槽大会般的热门话题标签了。很多网友分享了滴滴停运第一夜的打车经历,出租车漫天要价、强行拼车、拒载,黑车暴增,不一而足。滴滴做出暂停深夜服务的决定,明眼人都能明白:一方面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时间来整改,另一方面亦是舆论审判之下,不得已的断尾式妥协。
所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该打的打,该骂的骂,一切都是成本,满眼都是代价。不过,有个耐人玩味的现象,当真叫人百思难解:深夜停运之后,出租车傲娇兼黑车凶猛之际,一小撮道德至上的论调,仍在对网约车口诛笔伐,认为这恰恰是网约车的问题。或说一家独大,或说刻意要挟,这些诛心之论,逻辑自洽看起来很容易,不过,拆穿其“上帝视角”更简单:比如所谓“一家独大”,看看属地网约车新政吧,别说滴滴活得如蜀道之难,就是其他平台亦不敢轻易入局。为什么?玻璃天花板太多,既得利益阻挠太甚。比如所谓“刻意要挟”,如果为了挟持舆情民意,当事方大可选择在周末停运一整个白天,那种呼天抢地的痛感可能在概率上更夸张。不停吧,态度不好;停了吧,说你故意。做人难,做个网约车也不容易。
这倒不是说非要为网约车公司背书,其实滴滴也好、哒哒也罢,消费者只要能安全舒心打个车而已,并不关心挣钱的老板是谁。有一个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滴滴的问题、或者说网约车的漏洞,需要靠踩死它之后来解决吗?这个问题不妨化为两个更现实的追问吧:第一,在滴滴深夜停运后,城市出租车远远解决不了市民打车需求,这说明了什么?如果这种失衡的供需状况发生在白天呢?第二,“滴滴夜停”之后黑车横行,这是网约车的责任吗?历史而言,究竟是先有黑车还是先有网约车的呢?
打车贵打车难,就像看病贵看病难一样,早就是民怨沸反的民生症结。至于网约车,大道理就无须重复了,纵使再是螺旋式进步,迟早也是谁也挡不住的滚滚大势。倒是这些年呼声减弱的出租车改革,改来改去既没能解决打车量上的问题、更没有在服务的质上有长进,作为公共属性与财政贴补的民生行当,难道无须在“滴滴夜停”之时深度反思吗?
诡谲的是,理论上更安全的出租车如镜花水月,却又对市场化的网约车恨之入骨,那么,这种痴缠复杂的情绪,是怎样“‘恨’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呢?不要说什么有序竞争的遥远故事了,先解决好车站机场出租车的小脾气,可能比“打死网约车”更紧迫、更正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