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黑车何以凶猛在“滴滴夜停”之后?

2018年09月12日 07:06   来源:红网   邓海建

  滴滴出行暂停深夜服务一周,结果是黑车业务盆满钵满、出租公司业务陡增。比如杭州黑车再出动,晚间打车开价翻倍。滴滴打车深夜停止派单:网约车司机走投无路,乘客出行无路可走。(9月11日央视网)

  在这几天的微博或朋友圈,“滴滴消失后的第一夜”已经成为吐槽大会般的热门话题标签了。很多网友分享了滴滴停运第一夜的打车经历,出租车漫天要价、强行拼车、拒载,黑车暴增,不一而足。滴滴做出暂停深夜服务的决定,明眼人都能明白:一方面确实是有很多问题需要时间来整改,另一方面亦是舆论审判之下,不得已的断尾式妥协。

  所谓“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该打的打,该骂的骂,一切都是成本,满眼都是代价。不过,有个耐人玩味的现象,当真叫人百思难解:深夜停运之后,出租车傲娇兼黑车凶猛之际,一小撮道德至上的论调,仍在对网约车口诛笔伐,认为这恰恰是网约车的问题。或说一家独大,或说刻意要挟,这些诛心之论,逻辑自洽看起来很容易,不过,拆穿其“上帝视角”更简单:比如所谓“一家独大”,看看属地网约车新政吧,别说滴滴活得如蜀道之难,就是其他平台亦不敢轻易入局。为什么?玻璃天花板太多,既得利益阻挠太甚。比如所谓“刻意要挟”,如果为了挟持舆情民意,当事方大可选择在周末停运一整个白天,那种呼天抢地的痛感可能在概率上更夸张。不停吧,态度不好;停了吧,说你故意。做人难,做个网约车也不容易。

  这倒不是说非要为网约车公司背书,其实滴滴也好、哒哒也罢,消费者只要能安全舒心打个车而已,并不关心挣钱的老板是谁。有一个倾向是值得注意的:滴滴的问题、或者说网约车的漏洞,需要靠踩死它之后来解决吗?这个问题不妨化为两个更现实的追问吧:第一,在滴滴深夜停运后,城市出租车远远解决不了市民打车需求,这说明了什么?如果这种失衡的供需状况发生在白天呢?第二,“滴滴夜停”之后黑车横行,这是网约车的责任吗?历史而言,究竟是先有黑车还是先有网约车的呢?

  打车贵打车难,就像看病贵看病难一样,早就是民怨沸反的民生症结。至于网约车,大道理就无须重复了,纵使再是螺旋式进步,迟早也是谁也挡不住的滚滚大势。倒是这些年呼声减弱的出租车改革,改来改去既没能解决打车量上的问题、更没有在服务的质上有长进,作为公共属性与财政贴补的民生行当,难道无须在“滴滴夜停”之时深度反思吗?

  诡谲的是,理论上更安全的出租车如镜花水月,却又对市场化的网约车恨之入骨,那么,这种痴缠复杂的情绪,是怎样“‘恨’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呢?不要说什么有序竞争的遥远故事了,先解决好车站机场出租车的小脾气,可能比“打死网约车”更紧迫、更正义。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