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继续布局区块链 商业银行应用未来可期

2018年09月09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目前,我国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即便是央行,也还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在这一阶段,不仅需要合理有序地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更需要监管机构制定完善的监管条例。区块链技术如果能够正确地应用,必将在未来引领金融创新,更好地驱动经济发展 

   据报道,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近日已经在深圳成立了“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据悉,该公司还参与了贸易金融区块链等项目的开发。

  根据当前可以从网上获得的信息,“深圳金融科技有限公司”的注册时间为2018615日,注册资本为200万元人民币。其经营范围为“金融科技相关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金融科技相关系统建设与运行维护”。

  事实上,央行在区块链领域的布局还不仅于此。94日,“湾区贸易金融区块链平台”在深圳上线进入试运行阶段;位于南京的金融科技研究创新中心于828日正式揭牌;而更早些的时候,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与上海票据交易所共同推动的“数字票据交易平台实验性生产系统”也在今年年初上线试运行。

  从央行在区块链技术上开始布局的举动就可以看出,区块链技术被商业银行全面运用也只是时间上的问题。

  那么,红极一时的区块链到底是什么呢?狭义上来说,区块链是一种技术,即按照时间顺序将数据区块相连以形成链式数据结构,并辅以密码学的原理使其变为不可篡改和伪造的分布式账本;而从广义上来说,区块链技术只是一种基础,以这种基础结合现有的分布式账本、加密算法、P2P等技术之后形成新的数据库技术。简单说来,区块链是利用自身分布的数据节点实现网络数据的存储、验证、传递以及交流。

  区块链技术是伴随着2009年比特币的横空出世而出现的。在比特币价格波动大、确认时间长和交易费用高等一系列弊端展现出来之后,作为比特币底层技术的区块链近年来逐渐独立于比特币,越来越多地单独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

  区块链技术之所以受到金融机构以及互联网公司的青睐,还是源于其本身最重要的两个特点:第一,去中心化。这个词近年来被反复引用,只要是从业者都不会陌生。作为独立的技术,区块链不受中心管制,也不依赖于第三方机构,节省了维护成本。第二,安全性。区块链上的交易信息都是公开透明的,但各方信息都通过算法进行加密,实现了匿名,而想要篡改数据,必须至少控制全网51%及以上的数据节点。

  在互联网的普及应用下,诸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多项技术陆续出现。然而,商业银行系统对这些方面技术的应用有限,仍然是高度依赖于纸质文件、现有系统以及各种中介机构。

  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为商业银行目前所存在的诸多问题提供了潜在解决方案。基于区块链技术的特点,商业银行若是能够成熟掌握运用该技术,很可能会带来颠覆性的改变。

  首先,区块链技术能够改变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优化流程、降低成本,以往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成本的经营模式将得到精简,整个系统将更加智能化。

  其次,区块链技术的安全性确保了交易的可靠性,分布式的数据结构令单点的破坏不会出现,在算法加密的加持下,安全性进一步提升,降低了银行包括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在内的各项风险。

  再次,区块链技术使银行能够尽早摆脱对各种中介机构的依赖,这也将直接导致各种结算支付系统的变革。

  最后,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便捷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客户的重要需求,对于银行业来说,传统的柜台业务已经不能满足客户的需要,灵活多变的服务场景才是客户的最终诉求,而区块链为这样的场景在未来成为可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目前,我国对于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和应用还处于起始阶段,即便是央行,对于区块链技术也还在小心翼翼地探索。在这一阶段,不仅需要合理有序地开展区块链技术的研发应用,更需要监管机构制定完善的监管条例,避免区块链技术被不当使用。区块链技术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很可能颠覆金融领域现有格局的重要技术,如果能够正确地应用,必将在未来引领金融创新,更好地驱动经济发展。(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
“区块链+”: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新路径

     我国区块链产业生态初步形成 风险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