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狠抓近视防控刻不容缓

2018年08月21日 07:52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达6亿,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高中生和大学生的近视率均已超过七成并逐年上升,小学生近视率也接近40%。近日,教育部、国家卫健委共同起草《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30年,小学生近视率下降到38%以下,初中生下降到60%以下,高中生下降到70%以下。同时,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连续三年下降的地方政府和学校予以问责。

  从《实施方案》可以看到政府防控近视的决心,也反映出近视蔓延的严峻形势。一项针对亚洲16个国家和地区共20多万人的研究显示,在新加坡,小学生近视率达到40%,北京初中新生近视率超过六成,而韩国19岁青少年达到了惊人的96.5%。相较之下,美国中小学生近视率仅在10%左右。可以说,尽管近视人口在世界大多数地区都呈上升趋势,但在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近视人数的上升比例远超正常水平。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过去,许多人认为这跟“基因遗传”“近距离工作”有关,但并未找到明确的科学证据,目前,更具共识的关联因素是“户外活动强度”。花更多时间在户外,适宜的光强和不受阻碍的视野更能保护好眼睛,相反,闭门不出的孩子即便经常参加室内运动,也起不到效果。换句话说,近视病是“宅”出来的。对此,欧美家庭教育普遍主张“踢也要把孩子踢出门去”,而在我们这里,近年来户外活动时间大量缩短,恐怕是再明显不过的事实。

  由此不难发现造成青少年户外活动少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课内外负担过重。在现行教育评价机制中,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仍是主要指标,学校大多重视文化课。这本身没有错,但凡事有度,大搞题海战术,布置大量作业,就会挤占正常休息时间,使体育课变成数学课、外语课。甚至,许多家长也成了“拔苗助长”的一分子,课余安排大量培训班、兴趣班,孩子很难得到适度的体育锻炼。其次,这跟电子产品的使用过度有关。现在各种电子产品和游戏的设计方向是鼓励人们“杀时间”的,成年人尚且会生出网瘾,未成年人更缺乏自制力,倘若教孩子们“自由安排”,户外活动难有保障。况且,在许多家庭中,一些家长因为工作忙的原因,索性用看电视、玩手机打发孩子,更加剧了这一状况。以上种种原因,说明户外活动是需要强力引导的,既要想办法削减孩子们的课业负担,也要避免把课余时间浪费在“电子世界”中。

  此次《征求意见稿》体现的正是“引导孩子走出去”的思路,相比之前一些笼统化的规定和口号,这次提出的目标更有可操作性。比如对于学校来说,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作业,三至六年级完成时间不得超过60分钟,初中不得超过90分钟,并保证中小学生每天1小时以上体育活动时间。在家长层面上,《意见稿》建议有意识地控制孩子特别是学龄前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单次不宜超过15分钟,每天累计不宜超过1小时,每天接触自然光的时间达60分钟以上。应该说,这些数据指标看起来“刚性”,但难度并不大,能不能有效执行,关键看学校和家长层面的决心,要看政绩考核的压力有没有传递到位。现在,许多近视病不那么严重的国家都提出了“校园全面禁止手机”等措施,让我们看到狠抓近视防控的必要性,我们必须具备深刻的问题意识、反省意识,切实改革教学理念和评价机制,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近视防控意义重大,建立综合防控体系是必由之路,只有通过多方努力,多层次、多角度地对近视进行综合防控,才可能在这场攻坚战中取得最终胜利!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孩子的暑假,爸爸不能一直缺席    2018年08月16日
  • ·当爹当妈,不能由机器人代劳    2018年08月16日
  • ·情感机器人可期待别依赖    2018年08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