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在起跑线上”并非“抢跑”的理由

2018年08月15日 11:40   来源:东方网   左崇年 

  近日,一篇《我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假里的孩子》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引发众多家长的热议。数学课200元一节、新概念英语2000多元一期、钢琴课450元一节……各种培训班账单被家长无奈地称为“碎钞机”。调查显示,参与投票的348位网友中,超过三成网友表示孩子暑期补课花费已经超过万元。其中南京一位初中生直接给招考部落留言说,她光数学就上了3种不同类型的课程,还上了钢琴课等,花了好几万元。(8月14日《扬子晚报》)

  “半年工资养不起一个暑期孩子”,是句大实话,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不争的事实。一个暑期各种培训费好几万元,家长明知不靠谱,但怕“不补可能吃亏”,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家长把“报培训班”当成孩子假期生活的首选。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中,93.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给孩子报暑期培训班的中小学生家长多,93.2%的受访者发现身边家长大都给孩子报两个及以上培训班。集中补习学业短板、防止孩子假期学习懈怠和担心孩子落后是家长给孩子报暑期培训班的三大原因。52.1%的受访者坦言身边大多孩子反感上暑期培训班。65.4%的受访者希望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不焦虑、不“抢跑”。

  诚然,给孩子安排丰富多彩的假期活动,值得肯定。但是人人都上“培训班”,而且“多多益善”盲目跟风,相互排比,不是好事。在假期,选择让孩子参加培训班,其实也在意料之中。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父母都害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宁愿做过,不愿错过,所以父母们相互攀比,给孩子们报名参加各种暑期培训班学习,家长们不管效果如何,只是跟风而已。尤其是如今,家长们不差钱,越来越多的家长舍得花金钱和精力用在孩子的教育上,而把暑期培训班当作一种教育投资;另一种情况是,假期陪伴孩子多一些,可工作条件不允许,有的家长送孩子去各种班的原因之一是放假孩子没人看。而把暑期培训班当成孩子的“留守所”花钱买个放心,至于学到学不到东西无所谓,反正家家都在上暑期“培训班”,自己孩子不上,显得落伍,所以盲目攀比跟风上“培训班”。

  全社会都别让“抢跑”跑断腿,折了腰。暑假,本来是孩子们的调养生息,放松一下的好机会,孩子们不是学习的工具和机器人,他们也需要“保养维修”,有个喘息的机会,让孩子参加各种暑期“培训班”,无异孩子们的玩耍权利被无情剥夺,等待他们的只是羁绊的痛苦。作为家长不应该太过于看重“起跑线”,应自我减压,不能把假期安排满满的,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而压得透不过气来。应尊重孩子的意愿,父母可鼓励孩子自己探索,而不是提供行动计划,让孩子用自己的视野去发现和认知兴趣,跟随孩子“节奏”选择报培训班。家长们也应该注意方式方法,让孩子劳逸结合,不能过多施加压力。

  从教育角度来看,学校对家长迷信暑期培训班也有一定责任。有专家认为,学校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学校都默认学生会出去补习,所以课上很多内容老师都一笔带过,甚至不讲。如果学校可以真正让学生减负,一学期别学那么多,报班的现象自然就少了”。甚至“一些课外教育机构抹黑学校教育,个别老师也不好好教课,与课外机构利益重合”。

  因此,改变学生集中上暑期培训班的现象关键是从学校抓起。尤其是“功利化教育”的“教育市场化”,让不少学校在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明争暗斗中步入急功近利式的教育怪圈。再者,学校的升学率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脸面”,关系到教师的考核,学校和家长双方都有需求,往往会一拍即合。暑期培训班成了“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臭豆腐,虽然学生对暑期培训,心里有一百个不愿意,而家长也是爱恨交加。当在在升学的压力下,家长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抓紧一切可以让孩子学习的机会,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家长往往选择了妥协。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认为,考试政策不改变,学生上培训班的现象就难改变。这也是问题的主要原因,但是作为社会,不应该把暑假当做第二课堂和“起跑线”的唯一竞争,而是要作为一次很好的家庭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好机会,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既不能玩的心野,也不能成为“作业的工具”只要正确处理好假期的关系,类似家长盲目攀比跟风上“培训班”的现象就大大减少直至杜绝。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