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切实将中央政治局确定的调控要求落实到位,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意义重大。首套房贷利率连续19个月上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系统从严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值得肯定和赞许。
融360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7月全国首套房贷款平均利率为5.67%,同比上升13.63%,为2017年1月以来连续第19个月上涨。以首套房贷利率5.67%贷款200万元、30年等额本息还款计算,总支付利息约为216.5万元,要比去年同期多还30万利息。(8月9日中新经纬)
前不久,中央政治局会议已经对房地产调控明确表态。会议提出,下决心解决好房地产市场问题,坚持因城施策,促进供求平衡,合理引导预期,整治市场秩序,坚决遏制房价上涨。加快建立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长效机制。
在这种情况下,首套房贷利率连涨19个月、200万元30年贷款利息多还30万元的消息,无疑让一些刚需购房者揪心。
不过,切实将中央政治局确定的调控要求落实到位,对于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意义重大。首套房贷利率连续19个月上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金融系统从严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决心和实际行动,值得肯定和赞许。
当前,为应对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央行加大对市场的资金投放力度,以确保市场上的流动性。但是,根据以往经验,央行投放的货币资金,如果监控不力,就会流向房地产和股市等虚拟经济领域,导致房地产价格再次上涨。这样一来,一方面老百姓购房越来越难,另一方面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得不到很好解决,也给经济运行带来不确定的风险。因此,央行必须阻止向市场投放的资金继续流向虚拟经济,以解决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防止出现泡沫越积越大的情况。
此时,如果不能从严落实政策,而在房贷利率调控时开口子,对首套、二套房实施差别化的住房信贷政策,那一些地方的开发商和金融机构就很可能会趁机钻空子,通过变相手段将资金引入到房地产,使得央行防止资金脱实向虚的调控政策落空,增加房地产领域的风险。显然,金融系统通过上调具有风向标意义的首套房贷利率,可以防止资金大规模流向房地产,转而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实施“三去一降一补”宏观调控政策,以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旧动能的转换。同时,我们正在应对中美贸易摩擦对经济运行的影响,持续深化改革,推动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在此期间,防止房地产风险扩大,确保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经济运行风险,对于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应对中美贸易摩擦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在从严落实宏观调控措施、防止资金流向房地产领域的基础上,还需继续实行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快培育租赁市场,加大租赁市场的投资建设力度,推动租售并举,补齐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方面的短板,让民众能够买到或租到性价比相对合理的住房,以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求,解除刚需购房者的后顾之忧。(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住建部"坚决问责" 房地产调控还会只是"挂在嘴上"吗?
坚持“房住不炒” 实现安居宜居梦想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