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8到2018,你看到怎样的未来?

2018年08月10日 11:2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正如十年前的我们无法完全预测今天一样,十年后是什么样,我们也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未来十年将属于那些勇敢面对挑战、不懈追求梦想的人。

  今年是北京奥运十周年。连日来,舆论场涌现出一篇篇回忆图文,“北京欢迎你”的轻快旋律、千人击缶的震撼场面、夺冠时刻的激情呐喊……每个细节,都让人心澎湃如昨。有人问,如果能回到2008年,你最想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答案很多:借钱买房、多买几套,买比特币,好好读书……

  我们没有时光机,其实,就算回到2008年,你真的就能重新抓住那些曾经失去的机遇吗?也未必。当时只道是寻常,站在时间的河流里,并不确定是哪朵水花影响了我们前进的方向。有人在这十年里步步提升,也有人得过且过;有人买房卖房积累大笔财富,也有人仍然“望房兴叹”;有人叹息青春散场,要写回忆录了,也有人欢呼世界如此之新,一切尚未命名。

  其实,不管对个人,还是对国家来说,正因为有了诸多不确定性,才激发了改革的动力,才展示出奋斗的魅力,才拥有了发展的活力。

  印象中的2008年,国人被奥运点燃了激情,满大街都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宣传语。但其实那一年,除了激情与梦想,中国人过得并非一帆风顺。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强烈地震、股市大跌、美国雷曼兄弟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剧烈动荡……一系列挑战和风险都在考验着中国的发展。

  而在随后的10年里,我们不断认清问题,勇于直面困难,全面深化改革,持续推动发展。从八项规定到整治“裸官”,从政府职能转变到司法体制改革,从户籍制度改革到全面放开二胎……一项项新举措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显著增强。

  10年前,中国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10年后,中国不仅早已是第二大经济体,而且是世界上两个GDP10万亿美元的国家之一。10年前,京津城际铁路开通,我国刚刚进入高铁时代;10年后,中国高铁运营里程超2.5万公里,占全球总里程的2/3,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10年前,我们没有智能手机,没有微博微信,没有共享单车;10年后,这些都寻常可见,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10年里,小到个人,大到国家,成绩都来之不易。正是有了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中国才不断自我变革,不断取得突破,进而走在了时代前列。

  有经济学家判断,中国经济最大的潜力就是每个人都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每一个人奋力向前的奔跑,让中国社会始终葆有勃勃生机、旺盛活力,让中国发展始终拥有坚实基础、不竭动力。

  而创造美好生活,就不能固步自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奋力一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啃下利益固化藩篱的“硬骨头”;实现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凡此种种,都是我们走到这个发展阶段必须面对的挑战、必须抵达的前方。

  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未来。正如十年前的我们无法完全预测今天一样,十年后是什么样,我们也无法确定。但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每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未来十年将属于那些勇敢面对挑战、不懈追求梦想的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奥运十年:一场盛会如何改变一座城?

     风雨兼程走向社会主义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