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评新而论·中国经济再出发】坚持“房住不炒” 实现安居宜居梦想

2018年07月19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房子是家,是安宁,是避风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从福利分房到商品住房,中国人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房地产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没有一个行业像房地产这样调控密集,也没有一个行业像房地产这样价格些微波动就会引发热议。那么,接下来房地产市场走向何处?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了方向,“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

图片来源:易小东 / 东方IC

  调控怎么调?“查漏补缺”反炒房

  自中央提出“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之后,房地产调控力度之大、频率之高,前所未有。今年7月首周,房地产调控已超过20次,全国年内房地产调控累计已经超过了210次。

  哪里过热,哪里就立即有政策出台。628日,住建部等七部门联合发文将在30个城市先行开展治理房地产市场乱象;同一天,重庆、武汉、长沙等城市再次调控加码。72日,重庆又有新动作。紧接着,上海市房屋管理局也出台了《关于规范企业购买商品住房的暂行规定》。这些都表明,房地产调控进入了“反炒房”的新阶段。

  目前,房价呈现出积极变化,70个大中城市房价总体平稳。这只是房价回归合理水平的开始,惟有保持调控定力,才能巩固调控成果,防止房价反弹,真正让炒房客退场。展望未来,楼市调控还应坚持“房住不炒”基调,精准施策,对操纵房价房租、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等楼市乱象加大治理力度,惩处违法违规行为。另外,为彻底消除楼市调控的“死角”,除在供给端调整土地供给,建立房价地价联动机制外,打破固有土地财政模式、逐步开征房产税等也亟待研究落实。

  租房怎么租?向租房者赋权

图片来源:IC / 东方IC

  实行租购并举,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是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然而,与住房交易市场相比,我国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在“租金贵”“租房难”“黑中介”等问题的包围下,租房并不轻松。目前,我国大概有1.6亿人在城镇租房居住。根据机构预测,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达到1.9亿,在2030年将到达2.7亿。如何实现“租者有其屋”已成为亟待解决的公共课题。

  为了让百姓租房更放心、省心,20177月,住建部等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通知》,要求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搭建政府住房租赁交易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提供便捷的租赁信息发布服务,保障租赁双方合法权益。为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多地政府还从金融支持、用地保障、增加房源投入市场等方面推出各类举措。例如,武汉搭建了“互联网+租赁+金融”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融资途径;深圳出台措施保障人才住房、安居型商品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的用地比例等。

  保障租房者权益,除了规范租赁环节外,还要向租房者赋权,让租房者与买房者在落户、入学、就医、就业等方面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以促进“租售同权”。只有让租房渐渐成为一种文化,至少能成为除买房之外实现“住有所居”的一项靠谱选择,才能真正实现“租购并举”,促进房屋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保障房如何兜底?公平分配格外重要

图片来源:CFP视觉中国

  保障性住房是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经过多年发展,保障房从曾经的十多种形式收缩成现在明确的两种:一个是公租房,即把“廉租公租”概念打通,统称为公租房;另一个是越来越受重视的共有产权房,政府和住房主体共同持有产权,不能随行就市交易,卖房收入也不全归个人。

  保障房是一项民心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累计有6000多万居民通过棚户区改造住上了楼房,还有1900多万住房困难群众住进了公租房。但保障房建设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建得过于偏远,配套设施不全,无人愿意入住,只能空置;有的位置绝佳,配套齐全,却鸠占鹊巢,甚至出现开宝马住保障房等怪象。

  保障房要“好事办好”,公平分配格外重要。只有完善准入机制和退出机制,通过深化改革严格监管,才能真正发挥好保障房的“兜底”功能。(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武晓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落实“住有所居” 降低公租房门槛是大势所趋

     杜绝投机行为 让房地产业走向“青铜时代”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