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政治局会议提出的下半年经济工作侧重点

2018年08月02日 10: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下半年,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比如结构性的降税减费、结构性的金融扶持等,都会继续强化,在稳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7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坚持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高政策的前瞻性、灵活性、有效性。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从会议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表述看,政策总的基调没有变化,仍然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是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哪些方面发挥作用、如何发挥作用,却体现出新的内涵。具体而言,就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服务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在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防范金融风险、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经济总量的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一直以来都被视为经济总量调节工具,在需求端发挥着逆经济周期调节作用。经济过热时,财政紧缩,货币从紧;经济萎缩时,财政积极,货币宽松。诚然,在宏观经济总量调节中,财政和货币政策作用的确巨大,但是打开政策工具箱就会发现,在结构调节方面,财政和货币政策的作用也应当高度重视。如果仅仅关注财政和货币政策在需求端的总量调节作用,那么可能会造成经济总量增长的同时累积很多结构性问题。

  如果对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总量调节和结构调节作用同时关注,就有可能做到既推动经济总量增长,也提升经济增长质量。从本次政治局会议的要求看,就是要更加注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结构调节作用。首先看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稳增长,应对外部环境变化;二是利用积极的财政政策调结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练好内功。前者解决的是经济总量问题,后者解决的是经济增长质量问题。

  再看货币政策,虽然没有提到“中性”一词,但是“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已经包含了“中性”的全部含义。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就是不让货币发挥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让其对经济增长保持中性,即货币的供给满足经济内生需要,而不能反过来,利用货币人为刺激经济。货币政策发挥的只是结构性调节作用,而不发挥总量调节作用。“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就是要控制货币总量,不能“大放水”搞强刺激。“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就是货币量要满足经济内生需要,不能少了致使“钱荒”,也不能多了引致“通胀”,合理充裕即可。这不是有些经济学家所言的“宽松”。谨记,货币政策的基调是“稳健”,着实和“宽松”无关。

  在“充裕”前加上“合理”这个词,也体现了货币政策的结构调节作用。有些方面要保持充裕,有些方面要适当收紧。比如对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要保持货币供给充裕;而对房地产业、低端落后产能等,则要紧缩。如果对某一方面宽松也算宽松的话,那么这只能说是一种发挥货币政策结构调节作用的“结构性宽松”。

  可以预期,下半年,结构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比如结构性的降税减费、结构性的金融扶持等,都会继续强化,在稳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下半年经济工作缘何要突出“稳”字当头

     六大信号为下半年稳中求进照亮航程

     多策并举积极应对稳中有变新挑战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