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保护青藏高原需久久为功

2018年07月19日 14:1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吴晟认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

  “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这首广为人知的歌曲唱出了人们对于青藏高原最为深情的礼赞。

  这样的“洁净之地”需要无比珍惜,更应当好好保护。日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白皮书。全文约1.4万字,通过详实数据和大量事实,全面介绍了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和显著成效,系统阐述了我国保护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理念、制度和方法,彰显了我国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和务实行动。

  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五年多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人心,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污染治理强力推进,绿色发展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一幅美丽中国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保护好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是对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大贡献。通过白皮书可以看到,在制度建设上,我们初步建立起自然保护地体系、确立生态补偿制度,使高原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健全。不论是生态保育还是绿色发展,不论是科技体系还是生态文化,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和实践,不仅有力推动高原可持续发展,也很好地发挥着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作用。

  毋庸讳言,环境保护不可能一蹴而就,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场持久战和攻坚战。正如白皮书所指出的那样,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仍然面临诸多挑战。突出表现在:受全球变化影响,冰川退缩、冻土消融、灾害风险加大的威胁依然存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仍然突出。巩固和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我们必须不断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促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科学调控人类活动,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和环境保护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着力解决突出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完善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和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健全高原生态文化建设平台体系与功能,才能继续保护好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

  从本质上说,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生产关系的变革,必定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调整。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共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看那一条长城万里,在云中穿梭;看那青藏高原,比那天空还辽阔”,久久为功、驰而不息,我们有信心建设更加美丽的青藏高原,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吴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建设更加美丽的青藏高原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美丽中国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