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老人们长寿又健康?

2018年05月15日 14:38   来源:东方网   缪迅

  日前,国家老龄办发布了《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成果》,这份报告包括了对我国老年人口的性别和年龄结构、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情况及老龄产业市场等情况的最新抽样调查结果。其中,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万,平均每天千名老人走失。报告显示,在老年人健康状况不断改善的同时,仍然有18.3%的老年人为失能、半失能状态,总数达4063万人。老年人的家庭环境不适应老年人身体状况变化的超过了六成。调查也发现,目前我国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仍然面临老年人口持续增加,老龄化程度持续加深,贫困和低收入老年人口数量依然较多,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等问题和短板。

  “长寿但不健康”已经成为我国相当多的老年人尤其是步入高龄阶段的老年人不可忽视的生存状态。生老病死乃人生循环。一般而言,人到了80多岁乃至90多岁,身体依然十分健康,生活起居都可自己搞定,无须他人相助实在是罕见的。而一位失能老人至少需要一位健康人来照顾其生活起居等。有条件的话,“一老帮一老”,即尚有照顾能力的老伴来照料其失能老伴,但这也是勉为其难,且不可持久。所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失能老人住进了敬老院,接受“特级护理”,即包括饮食和入厕、洗澡、穿衣、上下床、室内走动等,都离不了护理员来帮助。

  为老服务尤其是照顾失能老人,实在已经是一个大问题了。加强对失能老人尤其是对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低收入老人的基本养老服务,可以说是当前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大紧迫任务。

  高龄且又失能的老年人群由于自身的生理特点等原因,对照护等服务的需求量远远高于其他老年人。尽管近年来随着上海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老年照护服务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但是随着上海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失能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对为老服务的需求品种和质量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笔者父亲在世时也曾是一位患脑梗30多年的失能老人,在他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后,无奈之下,住进了养老院,也成了“特级护理”一族。据笔者多年来在养老院里所见所闻,失能老人较之于健康或比较健康的老年人,所需要占用的医疗资源、生活资料照顾也往往要大于前者,且有护理员24小时护理。但他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依然还是让人感到欠缺多多。更不要说,其他居家养老、但缺乏家人24小时全方位照顾的失能老人了。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日趋加重,可以预料,今后我国社会面临的最重要问题不是老龄人口的增加,而是失能老人的照料问题。老年人口的日益庞大,意味着老年人占用的医疗资源等社会资源也将日益增多。

  城市社区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卫生问题。目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依然缺失,机构服务床位严重不足,城市失能老年人牵涉面广,长期照料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现。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料服务体系建设,是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失能老人问题是对社会道德底线的现实考验。如今已经是到了建立和不断完善失能老人长期照料服务体系以及相关机制与配套措施的时候了。

  当然,就目前而言,还是无法短时间里就能让失能老人的照顾问题迎刃而解的。更为积极的做法还是要大力提倡健康的老龄化。所有的老年人应该有这样一个自觉:即从改善自身的生活习惯做起,培养健康饮食、戒烟戒酒的好习惯。这也许更是预防老年疾病、提升老年生活质量和快乐指数的不二法则。

  此外,老年人的自我心理调试也是很重要的。有些老人一旦病了或步入了七老八十的高龄,就情绪消极,不再愿意活动活动了,这就很容易导致身体功能状况急剧衰退。生命在于运动,长寿更要健康。这才是健康老龄化社会的体现。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