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老人”如何更好融入异乡?

2018年01月15日 11:25   来源:南方网   杨朝清

  国家卫计委新近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举家迁移已成当前人口流动的主流趋势,流动老人数量不断增长,已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这其中,照顾晚辈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记者调查显示,相当一部分随迁老人面临融入城市难的问题。(1月14日《工人日报》)

  波兰社会学家鲍曼用“液化”来说明社会流动,从农业社会坚固、沉重、形状明确的固体状态转化为现代社会流动、轻灵、千姿百态的液体状态。现代化浪潮让这个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迁老人说到底就是社会流动加速的产物——集聚着更多机会和资源的大城市,往往吸引着更多年轻人;为了照顾孙辈,为了实现阖家团圆,以血缘和伦理为纽带的传统家庭观念,驱动着成千上万的随迁老人来到异乡。

  远离熟悉的土地和熟人社会网络,随迁老人有一个城市适应和城市融入的过程。随迁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变更,也是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的转变;语言、气候、生活习惯、人际交往,难免会让随迁老人出现“水土不服”:缺乏熟人网络,缺乏社会支持,让随迁老人对城市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产生一种“浮萍漂泊本无根”的距离感与隔阂感。

  随迁老人尽管居住生活在子女所在的社区,却有着很强的“外来人”的身份认同。对于不少随迁老人来说,孙子孙女大一些之后,他们就会转身离开,他们只是这个城市的匆匆过客。陌生人社会干燥、冷漠的人际关系,让这些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的随迁老人陷入更加孤独、寂寞的边缘化境地;一些随迁老人很少出门,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边缘群体和“隐形人”。

  和城市居民一样,随迁老人也有“老有所乐”的利益诉求——他们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有自己的精神需要。当“老有所乐”找不到合适的出口,这不仅会关系到随迁老人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也会影响到家庭乃至社区的和睦。促进随迁老人的城市融入,并非无关紧要的小事,而是一件“不得不做”的好事、实事,需要增强“等不及”“伤不起”的紧迫感与使命感。

  解决“随迁老人融入难”这一公共问题,“制度补血”不可或缺。帮助随迁老人建构新的朋友圈、寻找新的交往渠道、拓展新的社会交往网络,帮助随迁老人建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走出自弹自唱的边缘化境地,有助于让随迁老人更好地适应和融入社区生活,提升他们对这个城市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让随迁老人的生活更有品质,子女们的角色扮演同样不容忽视。读懂随迁老人的爱与痛,子女们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多一些陪伴,有助于让他们的生活多一些光亮与色彩。随迁老人也要进行自我调试,以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城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