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泰轩萍认为,春运,不再是单纯的运到送达,无形中成为了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如今,一张越织越密的铁路网正在祖国大地延伸,为百姓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分享铁路发展所带来的红利。
春节过后,返程客流骤增,春运进入攻坚时期。从1954年首次出现“春运”一词开始,大规模、高压力、全国性交通运输高峰“春运”就逐渐成为社会生活中的热门话题。
春运是一张满载乡愁的路线图,再远的路也挡不住回家的脚步。铁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设施,在现代交通运输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国之动脉、运输桥梁。铁路建设的投资、线路、列车,是铁路改革发展的“晴雨表”,见证着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国路网交通运输体系不断完善。2017年,宝兰高铁、西成高铁、石济高铁、兰渝铁路、九景衢铁路、渝贵铁路等新线开通运营,“四纵四横”完美收官,高铁成网效应更加明显。铁路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把祖国东南西北中的各个角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物畅其流、人畅其行,推动区域融合发展,助力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向前。
乡愁与文化,传统与现代,小目标与大战略,国家视野与个体情怀,都能在春运里找到碰撞与交集。春运,不再是单纯的运到送达,无形中成为了观察中国的一扇窗口。从“绿皮车”代言春运到“动车组”成春运新名片,从“农民工团体票”改为“务工人员自组团”,再到“动车务工班列”的开行……无不见证铁路春运的进步,也彰显了中国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事业发展。
高铁缩短了时间,拉近了距离,让出行更加方便快捷。随着运力的提升,高铁逐渐成为了铁路春运的主力军,极大缓解了铁路运输压力。过去,人们还备受“黄牛”“票贩子”的困扰,如今实名制购票、网络销售已经成为“标配”。在春运这场大考中,从“路途漫漫”到“说走就走”,从“通宵长队”到“扫码刷脸”,网络订餐、自主选座、接续换乘、微信支付、刷脸进站、智能导航等一系列新举措,不断迎合市场需求、百姓需求,不仅提升了旅客出行质量,也让人民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春运“说走就走”不再只是美好愿望,而将成为新时代的日常生活方式。春节年味浓,那么多诚挚、贴心、便利的服务举措,让旅途充满笑语与欢歌。春运年年有,岁岁皆不同。如今,一张越织越密的铁路网正在祖国大地延伸,为百姓出行带来更多便利,分享铁路发展所带来的红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泰轩萍)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暖暖的九零后,暖暖的春运路
新时代的春运以温情为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