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义工旅行”:自食其力追求诗和远方

2018年02月12日 07:40   来源:北京晨报   戴先任

  “义工旅行”是近年来盛行在年轻人群体、尤其是大学生中间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每年寒暑假有很多大学生,背着行李,来到他乡,用义务劳动换取免费食宿,从而节约花费完成一次旅游。(2月11日《扬子晚报》)

  对于很多人来说,诗和远方与“眼前的苟且”不相容,尤其对于大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的身份是学生,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生活来源还仰赖于父母的支持,他们想要追求“诗和远方”,想要去体验生活,想要去看外面的世界,就显得捉襟见肘。义工旅行就为他们解除了后顾之忧。

  有的“穷游”,是通过网络直播,来收获打赏,有的则是靠他人的救济。义工旅行则是一种自食其力的方式,在进行义务劳动的同时,又能换取一定的劳动报酬,这是勤工俭学的一种延伸,边旅行边实习,通过义工旅行,积累社会经验,懂得诗和远方要通过自己脚踏实地的争取、努力才能抵达,这比花父母的钱去旅行,更能锻炼学生。

  寒假来临,一些大学生选择义工旅行,这是一个好现象,让人看到大学生理想与现实兼顾的积极务实形象。这种选择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是对诗和远方理性和积极的追求。

  但义工旅行还存在一些乱象,需要青年人小心上当受骗。比如小心陷入传销组织,有的骗子老板会提出不合理要求,把义工当廉价劳动力使唤与压榨。这些需要准备进行义工旅行的大学生,多留个心眼,比如要留意旅社有没有正规的营业执照,在旅行过程中,保持与亲友的联系等等。而相关部门对于接受义务旅行的旅社、民宿等,要加强监管、加强规范,促使其合法合规经营,保护好选择义工旅行的青年人的合法权益,避免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学生的单纯侵害学生权益。这也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义。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