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解读“小学生用大数据”何必妖魔化?

2017年10月16日 12:07   来源:红网   丁裕森

  清华附小的小学生用大数据研究苏轼是火了,可是舆论界冒的火儿也不小。有讽刺教育不公的,也有暗指博士父母背书的……强德平同学发表于红网的评论《“大数据研究苏轼”为何刺中公众神经?》,将小学生接受合作、研究、处理信息能力的教育称为“教育偷跑”,并以为由,批评此举加大社会生活差距。我很难认同这种观点。

  笔者认为,不是小学生接受合作、研究的探究式学习教育有“教育偷跑”之嫌,反而是大学生将此类比为“教育偷跑”有“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之嫌。

  且不论对大数据的认识与理解,光是分析这些“小学生论文”的行文与架构,就足够让不少的大学生哥哥姐姐们自惭形秽了。在这点上,大学导师们可是深有体会。对自己的徒弟,不少导师只求毕业论文通过,能顺利毕业就好。若是得个校级优秀毕业论文,那已经是莫大的欣慰了。

  可为何一些大学生们经过了4年本科教育甚至3年研究生教育,还是频频造出“学术垃圾”呢?恰恰就是因为探究式学习的教育太晚,导致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们连自己该学什么、为什么学、怎么学都不懂。

  反观欧美发达国家,探究式学习的教育在小学就已十分普遍。这种以探究为本的学习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更是教会了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的教育。而我国近年来也在倡导探究式教育,但真正践行的学校并不多。清华附小用大数据研究苏轼的尝试,就正是教育界近年来不断反思填鸭式应试教育的一次成功践行。

  对于有资源有条件的地方,就应该鼓励对教育方法的多种尝试,这是为国家和社会探索如何培养未来人才的教育实践。同时,这也为其他地区的教育改革提供了学习和推广的实践经验。探究式学习并非只有在北上广才有生存的土壤,贫困地区可以进行合理化的尝试。

  教育专家熊丙奇就认为,结合教学内容和现实生活,如农村孩子也可以调查研究本村庄有多少留守儿童,这些孩子每年能不能见到父母,父母与他们的联系方式是什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帮扶等等。并不是只有博士父母、清华学校的背景才能教孩子学会合作、研究和处理信息。随着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提升,这样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教育方式也将不再是空谈。

  与其一面斥责“背死书”的应试教育无用,一面又将加剧社会不公平的妖魔化罪名扣在教育改革的尝试上,不如将舆论空间多留给如何实现教育公平的改革讨论吧。毕竟若因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就将停止教育发展的尝试,那样可真是因噎废食了。

  文/丁裕森(广西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