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F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至6.8%说明了什么?

2017年10月12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李宁认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基本面有了更加客观公正的判断,对中国改革措施予以肯定和赞赏,对中国持续深化改革抱有期望。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0月10日公布了《世界经济展望》第一章(WEO),上调中国今明两年增速预期至6.8%和6.5%,认为供给侧改革和货币政策支持是主要原因,且资本外流状况缓解。(10月11日《第一财经日报》)

  作为国际上的权威机构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中国经济作出增长幅度上调的预期,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主流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的基本看法和趋势预测向好。那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具体说明了些什么呢?

  首先,说明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基本面有了更加客观公正的判断。近年来,针对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等问题出现了不同的语调,有的国际组织唱衰中国经济,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会下降、会出现债务危机,比如近期标普一叶障目,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引发国际社会关注。无独有偶,今年5月份,国际评级机构穆迪也下调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在这种情况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可以说是对一些国际组织误判中国经济发展趋势的一种纠偏,对中国经济发展给了一个客观公正的判断。当然,在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还不是太牢固的情况下,客观公正看待中国经济,也是营造世界经济发展信心的重要举措,对于世界经济复苏也有重要意义。

  其次,说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改革措施的肯定和赞赏。这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理由,主要基于我国宏观经济调控和经济体制改革方面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进入发展新常态。基本面向好的同时,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问题还是比较突出,供给与需求呈现一定的错位。一方面,我国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等几大行业的利润下降幅度较大,产能过剩严重;另一方面,对于高质量的消费品,国人走出国门“买买买”,甚至连高质量的马桶盖都成为国人出国抢购的物品之一,引发国内各层面的思考。对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了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主要内容和抓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说,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2016年共退出钢铁、煤炭产能分别超过6500万吨、2.9亿吨,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因城因地施策去库存,2016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比上年增长22.5%,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22.4%。2016年,“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全年降低企业税负成本5700多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的成本为85.52元,比上年下降0.1元。

  最后,说明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持续深化改革的期望。其实,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上调中国经济增速预期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提出了期望,即把握时机,继续推进结构性改革。另外,在此前公布的中国《第四条款磋商报告》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认为国企改革是关键,因为这对企业债务问题、提高生产率将起到重大作用。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客观公正评价中国经济发展态势的同时,提出的建议也是符合中国经济现实和发展需要的,很多问题确实仍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正如《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指出的:回首过去,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面对未来,要破解发展面临的各种难题,化解来自各方面的风险和挑战,更好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就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舍此别无他途。(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李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
未来中国经济前景乐观是有基础支撑的

     世界银行为何看好中国的国企改革?

     中国经济“稳”基础已成 “升”预期将至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