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欧洲舞台上内政外交大戏不断,一度因危机而黯然的欧洲又抖擞精神,重回聚光灯下。马克龙在法国阻击极右翼成功,不但在民粹汹涌中稳住了主流政治的军心,还周旋于俄美之间,撑起了大国外交的场子;默克尔总理在国内的选情一路看好,对外也开始在美国面前“示强”,G20汉堡峰会虽场外乱子不断但场内还算安稳。法德两国还借英国保守党政府自乱阵脚、欧盟谈判地位陡然增强之机趁势而上、互动频频,不仅誓言重启“法德轴心”、再造一体化动力,还很快将推动欧元区改革和建设欧洲“安全联盟”打造成了“新共识”的模样。
政治困境稍解后的欧洲在内务外交上都展现出了近年来少有的“自信”。中国将欧洲作为全方位外交和经济合作的重点方向,在欧洲债务危机严重、一体化前路迷茫之时,更是给予了力所能及的政治和经济支持。如今“重拾自信”的欧洲对中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自信”的欧洲对推动世界的多极化发展应该是件好事,这意味着历来以西方阵营为依归的欧洲开始看淡“盟友”关系了,意味着欧洲开始为真正掌握自身命运而筹谋和努力了。因此中欧在多边和全球事务中的交集和共识增多,合作的战略性无疑增强了。中欧可以携手应对单边主义和反全球化逆流,双方在坚持自由贸易和开放经济、在落实气候变化共识、维护全球治理体系等方面,既能遥相呼应又能密切配合。
但“自信”的欧洲也可能找错强硬以对的目标,欧方在处理中欧关系时的一些做法,不幸正将这种担忧变为现实。从四十年前的对华“(无条件)全面接触”到十年前的“有条件接触”再到如今的“对等接触”,欧洲对自身的要求越来越低,对“中国伙伴”的条件却越来越苛刻。在应当遵守的世贸规则上欧洲耍了赖,也开始在处理对华经贸摩擦中“向美国学习”:不仅从特朗普那里接过了“公平、互惠”的话语,为自身升级贸易壁垒找理由,还向美国取经,要“以维护国家安全为由设立针对外资的审查机构”。尽管欧洲和美国开始互怼但仍“积极寻求妥协”,而连续两年的中欧领导人会晤有共识但无公报,就足以说明欧洲的“自信”偏离目标的情况有多严重了。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尽管经历了这样那样的危机,欧洲在经济总量、贸易规模、科研水平和富裕程度上仍是屈指可数的发达经济体;尽管发展迅速,但中国仍是底子薄、问题多的发展中经济体。硬要让双方“对等”,欧洲“自信”的背后是对自身国际竞争力下降的焦虑,是想通过改变游戏规则将中欧之间的发展差距固化下来。
竞争本来就是国际关系的核心内容和人类发展的主要动力,因为竞争可以激励创新还可以塑造规则。欧洲曾经是激励创新的重要动力来源和规则的主要塑造者,但在高昂的社会福利和复杂的内外问题拖累下,作为食利者的安逸正在消磨欧洲的创新动力,前有美、日等领先者,后有中国等追赶者,这让“自信”的欧洲充满了焦虑。作为曾经的规则塑造者,欧洲更不愿意让这一“先天优势”旁落,要么是在双边关系中把住规则制定权不愿分享,要么是在规则不利于己的情况下任意解释或另起炉灶。前者的例子是在中欧经贸关系中以自身贸易、投资法规为基调,后者的证明是用所谓“市场扭曲原则”来逃避对世贸规则的履行义务。
对欧洲来说,揣着焦虑而展示出来的“自信”显然难以持久,因为它无法回避两个根本问题。一是欧洲对规则的任意解释和修正,会极大损害其作为规则制定者和维护者的形象,最终导致规则本身的窳败。自由、公平贸易本来就是世贸组织遵循的原则,二者互为条件不可分割。但欧美在面对竞争力越来越强的中国时,都开始将二者切割开来、“为我所用”,这不仅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自由贸易的损害,而且也在规则上将公平贸易当作了可以随意取舍的说辞,损害了世贸规则的完整性和严肃性,后患无穷。
二是如果只计算自身利益得失而不坚持原则,欧洲最终将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处境尴尬。如果只拿贸易顺差逆差说事儿,特朗普总统完全有理由指责默克尔总理和欧盟没有坚持“公平贸易”,而欧洲又会拿着同样的数据来指责中国,但对中国有贸易顺差的德国可就尴尬了。
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为中欧之间的合作前景带来巨大的想象空间,如果欧洲想要抓住机遇,可以与中国伙伴共勉的:一是保持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方向,将一体化打造成促进联动发展的模范而非自求安稳的避风港,二是将竞争作为创新的动力而非封闭保守的借口,三是正视自身的问题不再讳言改革,更不去简单地抄袭别国“利益优先”的做法。这样才能有助于欧洲消除焦虑,焕发出真正的自信。(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所所长)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