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总理欧洲之行三大看点

2017年06月05日 07:27   来源:中国网   黄静

  继习近平主席今年访问瑞士、芬兰之后,5月31日至6月2日,李克强总理前往德国和比利时。当前,大国博弈扑朔迷离、中欧关系维度增加,大大增加了此访的看点。

  欧洲成大国外交舞台

  在李总理访欧前后,各大国首脑接踵访欧,使得中欧交往成为全球大国互动中的一环。在李总理访欧之前,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首度访欧,在北约峰会和七国集团峰会上完成“多边外交首秀”。其后,印度总理莫迪开启欧洲行程,访问德国、西班牙、俄罗斯和法国。

  特朗普访欧期间不仅催缴北约“会费”,抨击气候变化,还称德国人“非常坏”。结果七国集团峰会一结束,默克尔就在次日发表美国“靠不住”言论。特朗普回国后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进一步恶化了美欧关系。西方舆论指出,特朗普“为美国的盟友和对手一同奉上了重塑世界权力结构的大好机会”。

  在此背景下,印度和中国领导人访欧自然备受瞩目。莫迪在欧洲之行释放的信号与中国有类似之处,如支持欧洲一体化、自由贸易及应对气候变化。加之印度“最大民主国家”的身份,一些欧洲战略家认为应把印度作为全球合作的新伙伴。但印度毕竟不是中国——印度与德国的贸易额只有中德贸易额的十分之一,是德国排名第24位的贸易伙伴。无疑,如果欧洲希望找新伙伴,中国是更自然的选择。

  中欧关系从高歌猛进转向低调务实

  6月1日至2日,李克强总理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举行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上述背景下,此届峰会被寄予厚望。虽然峰会并未如媒体所料发表共同声明,但却仍然被双方视为一次成功的峰会。

  第一,中欧进一步确立了将对方视作重要全球伙伴的认知。欧盟将其关于峰会的媒体通稿的题目定为“中欧峰会:与我们的全球伙伴一起前进”,并指出,峰会“为具有全球影响的一对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二,峰会达成多项实际成果,表明中欧关系未来发展仍有充足动力。比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双方承诺推进巴黎协定、落实《中欧能源合作路线图》,还有意在9月和加拿大一起举行部长联合会讨论能源转型。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上,双方签署《丝路基金和欧洲投资基金促进共同投资框架谅解备忘录》,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这个共同基金持资5亿欧元,欧洲投资银行和中国的丝路基金出资各半。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欧关系中既有的经贸框架也面临调整,这需要一定时间,耐心磨合并不一定是坏事。李克强总理已分别向德国、欧盟、比利时施压,要求欧盟为遵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在修订后的反倾销法规中不得歧视任何国家。而容克则在中欧工商峰会的主旨发言中“为中国改革道路的雄心鼓掌”之余,指出“希望看到执行的速度加快些”。

  中德“特殊关系”具有生命力

  德国是李克强总理欧洲之行的重要一站。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德国在欧强势崛起,与中国的关系发展也十分迅速。2016年,中国超越法国和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外交部已于近日增设亚洲司,下设中国处。

  但随着中国迅速爬升产业链,德国对中资的担忧也在增加。据荣鼎咨询,中国在德并购额从2015年的12亿欧元激增至2016年的110亿欧元,且并购中多有高新技术企业。德国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认为,中国20年内便可达到德国企业的生产水平。这导致德国成为欧洲内部呼吁中国要“互惠对等”的主要力量,并带头敦促欧盟建立限制外资的机制。

  但访问成果表明,中德关系的基础仍然十分牢固。第一,中德在全球秩序上有共同语言。中德都严重依赖贸易,是顺差国,故双方表示“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此外,双方皆表示要落实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第二,中德在“走向全球”过程中有新的合作增长点。在此次总理会晤中,双方积极评价在阿富汗开展的联合培养矿业人才项目,还探讨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第三,中德企业合作创新、共夺产业链制高点的动力也非常足。此次中德双方提出支持两国电子商务合作、支持两国中小企业合作,并签署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合作、自动驾驶技术合作等多个项目。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