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李克强总理欧洲之行三大看点

2017年06月05日 07:27   来源:中国网   黄静

  继习近平主席今年访问瑞士、芬兰之后,5月31日至6月2日,李克强总理前往德国和比利时。当前,大国博弈扑朔迷离、中欧关系维度增加,大大增加了此访的看点。

  欧洲成大国外交舞台

  在李总理访欧前后,各大国首脑接踵访欧,使得中欧交往成为全球大国互动中的一环。在李总理访欧之前,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首度访欧,在北约峰会和七国集团峰会上完成“多边外交首秀”。其后,印度总理莫迪开启欧洲行程,访问德国、西班牙、俄罗斯和法国。

  特朗普访欧期间不仅催缴北约“会费”,抨击气候变化,还称德国人“非常坏”。结果七国集团峰会一结束,默克尔就在次日发表美国“靠不住”言论。特朗普回国后宣布退出《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进一步恶化了美欧关系。西方舆论指出,特朗普“为美国的盟友和对手一同奉上了重塑世界权力结构的大好机会”。

  在此背景下,印度和中国领导人访欧自然备受瞩目。莫迪在欧洲之行释放的信号与中国有类似之处,如支持欧洲一体化、自由贸易及应对气候变化。加之印度“最大民主国家”的身份,一些欧洲战略家认为应把印度作为全球合作的新伙伴。但印度毕竟不是中国——印度与德国的贸易额只有中德贸易额的十分之一,是德国排名第24位的贸易伙伴。无疑,如果欧洲希望找新伙伴,中国是更自然的选择。

  中欧关系从高歌猛进转向低调务实

  6月1日至2日,李克强总理同欧洲理事会主席图斯克、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布鲁塞尔举行第十九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在上述背景下,此届峰会被寄予厚望。虽然峰会并未如媒体所料发表共同声明,但却仍然被双方视为一次成功的峰会。

  第一,中欧进一步确立了将对方视作重要全球伙伴的认知。欧盟将其关于峰会的媒体通稿的题目定为“中欧峰会:与我们的全球伙伴一起前进”,并指出,峰会“为具有全球影响的一对伙伴关系注入了新的动力。”

  第二,峰会达成多项实际成果,表明中欧关系未来发展仍有充足动力。比如,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双方承诺推进巴黎协定、落实《中欧能源合作路线图》,还有意在9月和加拿大一起举行部长联合会讨论能源转型。在“一带一路”建设合作上,双方签署《丝路基金和欧洲投资基金促进共同投资框架谅解备忘录》,设立中欧共同投资基金。这个共同基金持资5亿欧元,欧洲投资银行和中国的丝路基金出资各半。

  第三,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中欧关系中既有的经贸框架也面临调整,这需要一定时间,耐心磨合并不一定是坏事。李克强总理已分别向德国、欧盟、比利时施压,要求欧盟为遵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在修订后的反倾销法规中不得歧视任何国家。而容克则在中欧工商峰会的主旨发言中“为中国改革道路的雄心鼓掌”之余,指出“希望看到执行的速度加快些”。

  中德“特殊关系”具有生命力

  德国是李克强总理欧洲之行的重要一站。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德国在欧强势崛起,与中国的关系发展也十分迅速。2016年,中国超越法国和美国,成为德国最大贸易伙伴。德国外交部已于近日增设亚洲司,下设中国处。

  但随着中国迅速爬升产业链,德国对中资的担忧也在增加。据荣鼎咨询,中国在德并购额从2015年的12亿欧元激增至2016年的110亿欧元,且并购中多有高新技术企业。德国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认为,中国20年内便可达到德国企业的生产水平。这导致德国成为欧洲内部呼吁中国要“互惠对等”的主要力量,并带头敦促欧盟建立限制外资的机制。

  但访问成果表明,中德关系的基础仍然十分牢固。第一,中德在全球秩序上有共同语言。中德都严重依赖贸易,是顺差国,故双方表示“维护经济全球化和多边贸易体系”。此外,双方皆表示要落实对气候变化的承诺。第二,中德在“走向全球”过程中有新的合作增长点。在此次总理会晤中,双方积极评价在阿富汗开展的联合培养矿业人才项目,还探讨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第三,中德企业合作创新、共夺产业链制高点的动力也非常足。此次中德双方提出支持两国电子商务合作、支持两国中小企业合作,并签署了人工智能研究院、新能源汽车合作、自动驾驶技术合作等多个项目。

  (作者单位: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恐袭阴霾为何笼罩欧洲上空    2017年05月26日
  • ·欧洲一体化警报解除了吗?    2017年05月12日
  • ·法国大选让欧洲松了一口气?    2017年04月26日
  • ·“多速欧洲”说易行难    2017年03月24日
  • ·欧洲“红与黑”带来的追问    2016年12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