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再提“彭宇案” 让真相破解误读

2017年06月16日 07:55   来源:钱江晚报   魏英杰

  日前发生在河南驻马店的“女子遭二次碾压”事件,余波未尽。6月15日早上,最高人民法院官方微博转发一篇评论《十年前彭宇案的真相是什么》,讨论此案。文中再度提及十年前发生于南京的彭宇案,认为正是此案导致“倒地扶不扶”成为一个困扰人们多年的中国式难题。

  这篇文章转载自同一天人民法院报头版。文章还指出,公众认为彭宇案是“好人蒙冤”,并非真相。事实是,彭宇在二审庭审时以及事过多年后,都承认自己与老太太发生了碰撞。

  这些年来,一旦社会上发生“倒地扶不扶”的争论,人们都会联系到彭宇案。从客观后果看,彭宇案确实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面作用,让一部分人在该出手相扶时停住了脚步,不敢上前。多年来,这就像一道魔咒,一个怪圈,笼罩着公共舆论空间。难怪驻马店的悲剧发生后,有人直言,“南京彭宇案就是今天所有见死不救的开始”。

  但仅指出彭宇案造成的现实后果,还不能完全破解这道魔咒。要让全社会走出这一怪圈,仍须追问彭宇案何以演变成为“好人蒙冤”的故事版本,以及这又是如何影响公众行为的。

  这篇文章指出,一审法院认定彭宇与老太太相撞并无不妥,问题出在“当年一些媒体一边倒地将彭宇‘人设’为被冤枉的‘好人’”。这话只说对了一半。当时,也确实有部分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倾向于站在彭宇这边,但这并不是因为媒体故意拉偏架,而是一审判决书大量使用了“从常理分析”“与情理相悖”等非法言法语,加上真相尚且不明所致。

  如果在其后的审理过程中,法院方面坚持公布真相,仍有可能扭转舆论偏见。非常遗憾的是,当年在二审开庭之际,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增设了双方均不得在媒体上披露该案相关信息和发表相关言论的保密条款,致使案件真相在很长时间内未能及时让公众知晓,这才导致该案最终变成了“好人被冤枉”的流行版本。

  不管这是不是法院从中调解的结果,该保密条款在今天看来都是很不妥当的。这在客观上等于遮蔽了真相,误导了公众。而直到双方达成和解的5年后(2012年初),面对彭宇案成为多起“倒地不扶”事件的“背锅侠”,南京市有关部门才主动出面公布真相,指出舆论和公众认知的“彭宇案”并非事实真相。但这时候已经晚了,误读与偏见已经造成,并且成为公众的一种“刻板印象”。

  由此可见,破除彭宇案怪圈的关键,就在于公开真相,让事实说话。事实是抵达真相的通行证,而真相就是谎言的墓志铭。以最近发生的“女子遭二次碾压”事件为例,一开始也有许多人指责路人冷漠,但当人们发现,事故的发生既与司机逃逸有关,也和对面车辆打开远光灯(导致后车看不见躺地女子)有关,人们也就不再去指责路人了。

  这一次,最高法主管的报纸和微博迅速回应舆论热点,并从法律角度释疑解惑,值得赞赏。如果在诸多公共话题和事件中,有关部门能做到及时查清真相并公之于众,相信许多误读与偏见自会随之烟消云散。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