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另辟蹊径方能不再“伤仲永”

2017年06月05日 07:28   来源:红网   韦晓宁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8095班的刘汉清,16岁就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从大三开始,因痴迷数学放松了对专业的学习,最终没能拿到毕业证书。回家后的他,继续沉迷于他的“数学研究”,一干又是20多年。最终,他选择了放弃。既无一技之长,又干不了体力活,如今53岁的他仅靠政府每个月400元的低保收入维持生活。(6月3日《扬子晚报》)

  同是名校出身的高材生,有人选择走上学术的道路,有人选择到企事业单位工作,有人即使自主创业开养殖场、卖农产品也能有所创新,干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而这位曾从小山村考上国家重点院校的“天才少年”,却一意孤行,固执地要将“数学之路”一路走到黑。如今,53岁的他没有工作、没有家庭、没有前途——他的人生果真走到了死胡同,前方是一片漆黑了。

  然而,人生并不像是通关打怪:目标只有一个,只要经过反复努力练习就一定会成为笑到最后的大boss。更多时候,人生像是有许多分岔口的迷宫,殊途未必同归,必须凭借智慧与决断力不断进行选择,意识到路走错了,及时调整方向,才不会一路走到死胡同,退无可退。

  孔子谓:“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勇者也许能一时不惧,但当他执意孤行到某处,谁能保证他的勇气不会在孤独和疑惑中窒息呢?这位“当代仲永”当初在做出选择时,也曾意气风发地对同学引用了苏格拉底的名言: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孰知,人生并无法先思考后执行,而往往是边走边选择。

  相较于前途未卜的数学研究事业,刘汉清曾拥有许多次选择的机会:好好学习本专业接受国家包分配的工作、或是趁着80年代的“下海热”闯出一番事业、或是在他人介绍的单位里勤恳工作而不是为了“研究”而辞职……他却对这些机会不加理会,即使研究不出成果,也依旧醉心于自己的小天地,最终也囿于自己的小天地,连温饱都无法保证。要知道,如此选择,后果并不只刘汉清一人承担。父母多年的养育与期望、母校与社会的栽培,他该如何报答、如何偿还?

  曾经的“天才少年”又如何,名校出身又如何,志趣异于常人又如何?如何安身立命是一个社会人应首需考虑的问题,自命不凡,却将自己所谓的理想建立在现实的生存问题之上,仰望着星空而做不到脚踏实地,命运似漂浮在漆黑的夜空中无法降落,如此,到达不了那个理想的远方,那个闪着光的天堂。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刘汉清在三十岁时没能立业,四十岁仍对前途和人生满心疑惑还因此患上严重的焦虑症。随着年龄的增大,可选择的人生路径越来越少,如今上了五十岁的他一事无成,但这并非“天命”,而是自己的固执导致的命运。识时务者为俊杰,认清自己的与外部的条件,走好自己的人生路,这是最基本的“识时务”。否则别提成为“俊杰”,只怕是连“泯然众人”也做不到。

  “天才少年”沦为“低保户”,我们感慨,我们叹惋,我们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伤仲永的同时我们该明白,人生的路不止一条,此路不通,另辟蹊径又何尝不是一种明智之举?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