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电子媒介“催熟”了我们的孩子

2017年05月11日 07:27   来源:红网   苏悦婧

  据《北京日报》报道:英国儿童健康教育专家埃里克·西格曼在《国际儿童神经病学协会杂志》发表文章说,两岁前使用电子产品可能引起“屏幕依赖症”——对电子设备上瘾,且可能持续一辈子。

  在现代社会,家长在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后,或忙于工作,或加入“低头族”,他们更愿意将陪同孩子玩耍、学习(这里指的是对世界认知的基础学习)的任务交给诸如ipad、手机一类的电子产品,殊不知这样“偷懒”的行为将削弱自己对孩子的“监护权”。我们随处可见捧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的孩子们,电子产品在“催熟”我们孩子的同时,也在慢慢侵蚀着童年的概念。

  早熟在百度百科有如下注释:1.作物生长期短,成熟快;2.指待人处世方面成熟较早:没爹妈的孩子早熟,特别懂事;3.儿童生理和心理上提早成熟,生理上指比同龄正常儿童提早发育到完备阶段,如女孩提前一二年开始来月经。关于第二项的特殊情况笔者更愿意用“早慧”表示。

  我们可以发现,“早熟”极大地与“性”有关。2005年尔冬升导演的电影《早熟》,讲述了一个青涩的早恋故事:一对青少年情侣在谈恋爱过程中偷尝禁果,导致女孩怀孕,从而引发了两个家庭间的一场“战争”。在童年的定义诞生之初,区分成人与童年时便与羞耻心相关。诺伯特·伊莱亚斯在他的巨著《论文明之进程》中宣称我们开化文明的一个特征就是:性欲要受到严格的控制,成人须承受巨大的压力把他们的各种冲动私密化(尤其是性冲动),并且在儿童和未成年人面前,对成人的性欲望和冲动三缄其口,维护“保持缄默的密约”。对应的词我们还可以想到“早恋”等。

  当然本文想说的“早熟”问题没有那么沉重,笔者这里想说的“早熟”观念是指儿童过早接触成人化的社会。

  有证据显示儿童和成人在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相似,当我们看到儿童穿着类似成人风格的潮流服饰像个小大人时我们会觉得很酷好看,而并没有思考其深意,当社会上的大部分都不假所思地对此表示积极乐观,这也许已经是一个危险的信号了。同样一个现象是,现今一些日韩欧美的少年偶像团队,其成员只有十一到十五六岁,却跳着唱着也许他们都不知道深意的歌曲和舞蹈,甚至卖弄性感(当然这是极端的,但现在歌曲中充斥着情情爱爱的现象是不可否认的),并且大受市场追捧。

  当童年的娱乐都被充斥着成人化审美内容的电脑、电视、手机等电子产品承包,某种程度上,儿童的界限愈发模糊了。儿童歌曲和童年的游戏慢慢离我们远去,童年的周期正在不断被侵蚀,现在还有多少小学生会玩以前的跳格子,跳皮筋,踢馆子捉迷藏,会唱黄鹂鸟、花仙子、两只老虎。也许在很多年前《老鼠爱大米》风靡小学生圈的时候,问题就已经发生了,细思极恐。

  儿童以最洁白的姿态降临于世,家长通过教育来让孩子认知世界,家长的权威某种程度来说来自于未知。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曾写到,“已知的世界和尚未知的世界是通过好奇来连接的。但好奇大半发生在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是分离的,儿童必须通过提问寻求进入成人世界的情况下。由于媒介将两个世界合二为一,由于保持秘密所产生张力在谜底被解开时,这种张力势必减弱,所以好奇的演算方法也随之发生变化。好奇被愤世嫉俗或者更糟糕——狂妄自大所取代。于是我们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权威的成人而是依赖不知从哪里来的新闻来获取知识。我们的孩子还没有提问,就被给予一堆答案。”

  如果我们家长因为不注意或者为了图方便,通过电视电脑这样的视觉产物不加过滤地让儿童认识社会和人生,亲手将自己的“权威”和“监护权”交给电子产品,无疑是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发展的。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