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即使孩子有错,也别忙着指责

2017年04月14日 07:22   来源:钱江晚报   评论员 陈进红

  昨天,相信很多人都被这个视频刷屏,内容是在杭州某商场儿童游乐区,一名女童踩到一名一岁左右男童,男童母亲情绪激动,屡屡要求女孩道歉。女孩家长连声道歉并将女孩叫到身边,但男童妈妈并不满意,多次拉扯女童。甚至还与一旁围观的群众发生冲突并扭打起来。

  当视频发到网上,经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引来一大波网友的热烈讨论,随即网友展开了一场育儿问题大讨论。吃瓜群众明显形成两派,一派说男孩妈妈情绪失控,行为过激。而另一派,则找出视频中,小女孩推搡另一围观小女孩的细节,认为女孩恶毒反复推人欠管教。评论两极分化,留言区甚至演变成网友间的骂战。

  其实在网上搜一下,类似这类事件并不少,在公共场所,因为孩子之间的一点肢体冲突,演变成家长的恶语相向,甚至是大打出手。一点小摩擦,会引发口角;口角在几分钟内会引起肢体冲突;冲突被自媒体上传上网,就形成了一个社会热点事件。

  但请选择正确的围观姿势。网络成为了菜市口,敲击键盘的网民变作了法场外的民众。吃瓜群众肆无忌惮地网上指责这小女孩就是个熊孩子。一大群成年人站在社会的高度,指责不到四岁小女孩的过错,用的词真真让人发指。无论是当事人还是围观者,都在把暴戾之气任性地挥发。如果说咆哮妈妈失控拉扯了那女孩两把,那么网友的评论却是“撕扯”了那孩子无数次。卢梭曾经说过,罪恶不是最大的危害,打着正义旗号的伪正义才是。

  我们欠孩子一堂公共场合礼仪课,同样,在面对孩子间出现肢体冲突时,我们自己也同样需要这样一堂礼仪课。以旁观者身份来说话,不论是现实还是虚拟的公开空间同样需要讲话的礼仪,尤其是针对孩子的评论。

  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犯错的时候态度比较激烈,不够理性。往往问题还没解决,新问题又出现了。在面对孩子的犯错这个问题上,作为家长的我们首先需要去理解孩子们的行为。

  不要批评孩子的性格或者人品。那些在大人的眼里看起来像错误的事情,在孩子的眼里或许是试探是好奇是吸引大人的注意。别忘了,孩子虽小,但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有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对事物发生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推测。

  作为事件的非当事人,网友往往很容易被一些所谓有图有真相误导,然后怒从心起,从而对当事人造成更大的伤害。教育是现在社会最热门的话题,怎样教育孩子,怎样处理矛盾冲突,是每个家长都关心的问题。有些网友围观时往往有强烈的代入感,但我们不是当事人。

  我们应该反观的是自己,怎样成为讲理和冷静的模范。家长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你的孩子会摸仿你的行为。如果父母在背后议论评价别人总是温暖中肯,那么孩子必然不会尖酸刻薄出口伤人,如果父母在公开场合轻声细语,注意不妨碍别人,那么孩子必然不会大喊大叫、肆意妄为。

  如何成为一个理智的、礼貌的好榜样,如何给孩子也是给自己上好一堂公共场合礼仪课,这才是我们每个围观家长应该做出的正确反应。

  而最为滑稽也是最容易出现的结局是:孩子们已经在里面快乐嬉戏了,大人们还在外面闹得不可开交。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别让孩子的未来被一套房束缚    2017年03月24日
  • ·收起纠结的心 相信孩子!    2017年02月15日
  • ·强迫孩子上补习班弊大于利    2017年01月26日
  • ·孩子们为何不感动了    2017年01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