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清除"鸟巢领钱"骗局生存土壤 监管应与时俱进

2017年04月26日 13: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期所谓“慈善富民大会”在鸟巢召开的消息甚嚣尘上,消息称参与者只需交纳10元钱就可于24日在鸟巢现场领取5万元慈善金,而这些钱都来自已经解冻的海外“民族资产”。这一荒唐骗局被北京警方辟谣后,24日当天仍有大批中老年群众拎着行李聚集在鸟巢等待“领钱”。25日,公安部通报称,从2016年10月开始,公安部部署全国涉案地公安机关持续开展针对“民族资产解冻”类诈骗的专项打击工作。截至目前,共打掉犯罪团伙1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04名,初步查证涉案金额逾7.3亿元。

  借微信群“还魂”的骗局

  只要查询一下近些年媒体的相关报道就可知,“民族资产解冻”类骗局,其实已存在多年。不仅媒体多有对骗局的揭露,不少地方也先后查处了一些相关案件。但每隔几年,类似的骗局又“故态复萌”,借助新的面目和手段“还魂”,近两年来主要以微信群的方式出现。

  这类骗局之所以能吸引如此多的“信众”,远非一般骗局所许诺的高回报那么简单,而更是打着“爱国”“民族大业”的旗帜,带有明显的精神控制意味。比如,入群者统一头像,群里每天举行升旗仪式,将群内的消息上升到“国家秘密”的高度,参与者甚至对子女都予以高度防备。如果说高回报的利益许诺充当了诱饵,那么这种封闭且高度仪式化的操作手法,显然在客观上起到了一种洗脑的效果——受骗者不认为自己被骗,这也成为这类案件防范的重要难点所在。【详细

  和以往的骗局不同,“鸟巢领钱”骗局是通过微信群来完成的,这些被骗的老年人,都是先加入了一些微信群,然后在微信群里面被诈骗分子成功“洗脑”,进而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言听计从。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警觉,因为对于老年人群体来说,他们对智能手机、微信等都比较陌生,既不晓得这些新的社交平台上的“江湖规矩”,也不懂得这些社交软件的“使用规则”,再加上老年人的生活相对封闭、保守,这就给了骗子以可乘之机。【详细

  子女要为老人筑起防火墙

  骗局所瞄准的人群,主要为中老年人。它利用老年人的信息接收偏差,通过群的方式建立起一种牢固的群体认同感,填补了不少老年人的精神空虚,形成了一种精神上的传销。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何在警方和家属的反复劝说下,不少中老年人还是入戏太深,难以自拔。【详细

  要想在老年人群体和不法分子之间筑起一道防火墙,老人的子女显然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除了需要对老人多些关心、呵护与陪伴,还应该起到一个把外界各种最新的信息传递给老人的作用。在这种信息传递中,帮助老年人正确地认识身边的最新骗局、提高其防范意识和能力。【详细

  互联网时代的防骗应与时俱进

  互联网时代的防骗应与时俱进。网络社会,信息的流通效率大大提高,按说因信息不对称而给行骗者留下的空间要相对更小,但问题在于,互联网也给行骗者带来了便利。如这次的案件所显示的,只要建立一个微信群,行骗者就能够轻易完成精准化的目标筛选与吸纳,其效率远超以往面对面的行骗模式。这对于相关治理显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监管部门应重视与各互联网平台的合作,利用技术措施,对之进行事中事前式干预和打击,而不能等到骗局在线下闹大了才出手。【详细

  这些上当的中老年人都是在微信群中被“领导”蛊惑,进而对“解冻民族资产”骗局深信不疑。如今,很多病毒式传播的谣言基本都能在社交软件中获得肥沃的生存土壤。此事中,虽说微信运营方对此并无直接的责任,但通过科技手段、以社交软件为切口将谣言拦腰截断,应该是一种思路。【详细

  随着老龄社会向纵深发展,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被各式骗局盯上,与“爱老、尊老”的社会理念多有违背。其中既有主要矛盾需要处理,如对诈骗犯罪的防范和打击力度,是否匹配了相关犯罪的严重程度,也要重视特殊矛盾的解决,如公共方面对于老龄社会的应对体系是否真的完善了。只有多管齐下,方能让更多拙劣的骗局难有立身之地。【详细

  微言大义:

  @西边日出V:总是有人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薇琪宝宝:感觉骗子很善于抓住老人心理。

  @迢书:魔幻现实主义。

  @常有凤来仪:最有效的辟谣,就是严厉打击。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要清除“鸟巢领钱”式骗局赖以生存的土壤,仅仅拷问人性的贪婪,反思对老人关爱的缺失,是无济于事的。最重要的,还在于监管要与时俱进,未雨绸缪。一个个精神传销的微信群,就像一个个无形的牢笼,把无数老人困在其中慢慢“洗脑”。在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之前,为什么就不能提前找到这些网上牢笼,并将其彻底打破呢?须知,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大数据并不是摆设。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