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4月6日:拒绝投机者,雄安新区是经济转型的试验田

2017年04月06日 16:5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连日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的消息发布后,在海内外产生强烈反响。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也是继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后又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雄安新区,大棋盘上的一个关键落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基本出发点,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在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意义重大而深远。规划建设雄安新区,有利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经济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新模式,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详细

  雄安新区的设立在舆论上非常轰动,是这些年其他新区宣布设立时所不曾有过的,这说明中央对它的定位已经触动了中国全社会。如今中央下了决心,只要中国全社会一起支持,给雄安一些起步的关键资本,雄安的前几板斧就决不会是空洞的。接下来冀中平原如果有能力将中央和社会的支持转化为长期市场化条件,它就完全有可能成为21世纪中国的新焦点,从积蓄能量到向外输出能量,带动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新增长极。

  雄安新区几十年后什么样,一百年后什么样,现在还没有详图。它也不可能有,它要靠河北省和全国一起干出来。中国北方的发展动力来自于何处,这是中国现代化的重大课题。把雄安建设起来,这个课题就会解答出一大半。从这个意义上说,设立雄安新区的意义的确不同寻常,它是中国21世纪发展大棋局中的一枚关键落子。【详细

  雄安新区不是投机者的淘金天堂

  诚然,雄安新区建设是一个重大历史机遇,必将成为供给侧许多产业的投资洼地、兴业热土,但是仔细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区规划建设提出的七个方面重点任务,我们也须明白,它并不是对所有产业都来者不拒,更不是投机者的淘金天堂。雄安新区未来接纳的,不是那些冒黑烟、排脏水、高耗能的落后产能和没技术含量、没创新禀赋、没发展空间的低端产业,更不是那些抢占风口,冀望在未来房地产价格翻几番的空头想象中啸聚而来又蜂拥而去、低吸高抛的炒房客。【详细

  对于白纸一张的雄安新区,必须阻止地产商、炒房客进入,防止新区建设的房地产化。唯有在这样的前提背景下,雄安新区方能建设成为中国开放的新高地和对外合作的新平台,吸引高端高新产业项目和各类人才流入。从2016年中国人才的流动特征看,北京、上海和深圳已不再是人才流向的第一目标,因为房价高企、生活成本太高。【详细

  作为千年大计,建设雄安新区必然对我国城市发展产生示范效应。雄安建设起步之际,就应当从头进行制度设计安排,从政策制定到监督实施,从源头治理到有违必罚,切实体现“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使炒房客无计可施、无利可图,从而树立一个不靠房地产市场拉动经济发展的好榜样。【详细

  雄安新区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试验田

  雄安新区未来敞开胸怀欢迎的,是那些有利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创新驱动、区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是能让城市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绿色智慧、生态环保、高端高新产业,它所亟待吸纳和集聚的是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等为代表的创新要素资源,是优质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公共设施的建设者。【详细

  笔者以为,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内陆区域经济发展的试验田,也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更是创新驱动发展的试验田。概括起来讲,雄安新区就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块重要试验田。【详细

  坚持雄安新区的高标准定位,是时代的要求,发展的需要。建设一座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的现代新型城区,体现历史传承与现实发展的良好衔接,要有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要在建设过程中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详细

  微言大义:

  @Augustic:踏踏实实做实业吧,拒绝炒房客。

  @PLLN神曲:雄安新区的建设要遵循经济规律。

  @althenon:“创新高地”这个定位比较准确。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与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有所不同,雄安新区处于我国内陆地区。它的建设经验完全可以复制嫁接到其他内陆区域。并没有人规定,只有沿海的特区才有可能发展成功。因此,我们不妨用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这块充满着机遇和挑战的试验田。一个注重环保、绿色的智慧型城市,同时它还将发展高科技、提供优质公共服务、建设高效交通网络……从某种意义上说,雄安新区或许代表着中国的未来。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