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支付宝账单,无痛感的线上生活

2017年01月06日 07:00   来源:中国网   王传涛

  1月4日,和往年一样,支付宝发布了2016年的中国人全民账单。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4.5亿实名用户使用了支付宝。通过对上述海量用户行为进行了计算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4.5亿消费者过去一年71%的支付笔数发生在移动端,超10亿人次使用“指尖上的公共服务”;80后人均支付金额已超过12万元,90后使用移动支付更是高达91%。(央广网1月5日)

  近两天的朋友圈,几乎被朋友圈的“炫富之举”霸屏——许多人都晒出了自己在2016年的支付宝账单。账单中,有的晒出了一年的消费总额,有的晒出了看了几次电影,有的晒出了打的最长距离的车程……也直到看到朋友圈里的这些账单,许多网友才发现“大隐隐于市”,原来许多富翁就在我们身边。

  支付宝账单,记录了超过4.5亿中国消费者的指尖消费。而这,可能仅仅是一部分花销,除了支付宝之外,其他的支付方式如微信支付、苹果支付以及形形色色的银行APP支付,也会占据相当一部分的消费支出。但即便如此,仅支付宝账单也足以吓到笔者。作为80后的我,看到80后平均支付宝支出超12万,还是感觉拖了祖国的后腿甚至是大腿。

  无论是一线大城市,还是四五线的小县城,抑包括农村的集市,无论是卖烤地瓜的,还是卖家电和汽车的,“扫码支付”都已经成为了国人必需的支付形式。带一个能上4G信号的智能手机,就可能意味着可以不用带钱包出门了。显然,支付宝以及其他线上支付方式在近十余年来,彻底改变甚至是颠覆了世人的消费模式。

  区别于现金支付,更区别于刷卡支付,指尖支付给消费行为带来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无痛。虽然这和人流没有什么关系,但是,或许到了还款之时,曾经的消费冲动带给我们的痛楚却会让人痛彻心扉。不用点钱,不用拿钱包,我们的生活中甚至与现金越来越远,可消费行为本身没有变化。而无论是额外收入还是工资收入,仅仅是以一些数字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赚的钱带不来多少喜悦,而刷出去的钱,却必须要通过信用卡还贷。而这,就是生活。

  支付方式的变化,让人对于支付本身越来越没有感觉,但生活却必须要求每一位国人继续负重前行。“剁手党”并非是简单的网络调侃用语,它背后是扫码支付这种麻醉剂对于世人消费心态的影响。当我们回归生活,物价依然让人满腹痛感,国人依然需要更大的勇气去面对艰辛的生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