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浩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仅有“热议”远远不够

2016年06月16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以“一行三会”唱主角的“陆家嘴论坛”,在热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如何才能把热议变成热投、把口头争论转向实际行动,可能需要“一行三会”,特别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做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绝不能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只停留在会议中、口头上、文件里。

资料图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1-5月份,民间固定资产投资116384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9%,增速比1-4月份回落1.3个百分点,慢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5.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同比增长17.9%,增速比1-4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长4.6%,回落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2.2%,回落1.2个百分点。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的比重也下降为62.0%,比去年同期降低3.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一行三会”共同主办的“2016陆家嘴论坛”,也正在围绕“全球经济增长的挑战与金融变革”主题进行热烈讨论和分析。其中,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再次成为大会热议的话题,来自不同层面的嘉宾,都重点提到了如何促进金融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也希望本次论坛能为此做出积极的贡献。

  众所周知,“陆家嘴论坛”是每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重要经济论坛之一。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每年参加论坛的嘉宾中都有“一行三会”的要员,有时还四大巨头齐聚。因此,论坛常常可以传递出许多新的信息,从而成为企业和投资者进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今年的论坛,自然也会成为广大企业和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和经济的下行,论坛也主要围绕如何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发展、加快金融改革等主题展开讨论和研究,特别是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几乎每年都是引起热议的话题之一。然而,从现实情况来看,热议归热议,讨论归讨论,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相反,在货币超发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更加突出了。

  显然,民间投资增速放慢,且仍呈恶化趋势,就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不到位的重要表现之一。要知道,自打有民间投资统计数据起,这一数据就一直处于良好的状态,很少有增速慢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时候。特别是制造业投资,民间投资更是占据了主要的地位。而民间投资之所以具有这样的活力和潜力,能够保持持续稳定的增长状态,根本的原因之一,就是得到了金融的大力支持。金融和民间投资,基本处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然而,近几年来,民间投资却出现了逐步撤离实体经济的现象,除了房地产市场过快发展、各种基础设施建设超越发展规律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金融对从事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的民间投资支持力度越来越小,要求越来越多,门槛越来越高,且融资成本远高于房地产企业、政府融资平台。有的金融机构为了给开发企业贷款,竟然可以采取“倒贴”的方式。那么,又有几家金融机构在给实体企业提供信贷支持时愿意“倒贴”呢?可能连华为这样的高科技企业,金融机构也未必愿意“倒贴”。

  要知道,在虚拟经济的挤压以及整个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下,实体企业原本就已经十分困难,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多数只能勉强维持,甚至亏本运行。如果再得不到金融的支持,或者说融资成本极高,自然就不会有多少民间投资者愿意进入实体产业、从事实体经营了。那么,民间投资就不可能再像过去那样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的“陆家嘴论坛”上,在谈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时,有专家认为,不应该用行政手段要求金融去支持实体经济,金融的目标应该是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控制风险。客观地讲,这样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问题的关键在于,金融在支持经济发展时,是否真的按照市场化要求办事,优化了资源配置。因为,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房地产市场的过快发展,还是产能过剩问题的发生,恰恰都是金融企业没有按市场化要求办事的结果,都是金融机构只顾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短期利益的结果,都是金融凌驾于经济之上的结果。如果金融企业稍有市场意识,能够按照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去做,可能房地产市场的发展就不会失控,产能过剩的问题也不会这么严重。

  反过来,当实体经济需要金融支持和服务时,却以不能行政干预来抵制?那么,为什么政府债务要通过财政债务置换的方式解决?再如不良资产证券化、债转股等,难道真的完全是市场行为?更重要的,一些开发企业、政府平台公司发生资金链断裂风险,金融机构也会请求政府加以协调,这样的问题又如何理解呢?

  我们并不希望用行政手段干预金融机构的行为,可是,金融机构却又不按市场规律办事。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决策层设计政策时就有意向实体经济倾斜的情况下,金融机构仍然我行我素,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不对实体经济予以支持,这就不能不让人觉得金融机构在服务方面出现严重偏差了。在市场无法对金融机构的行为进行有效修正的情况下,适当采用行政手段加以修正,未必就违反市场规律。

  所以,面对民间投资增速持续放慢,经济稳定又急需民间投资跟进,急需民间投资更多进入实体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大背景下,金融如何服务实体经济,如何让民间投资者重拾投资信心,就显得极其重要。以“一行三会”唱主角的“陆家嘴论坛”,在热议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如何才能把热议变成热投、把口头争论转向实际行动,可能需要“一行三会”,特别是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做更多深入的研究与思考,绝不能让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只停留在会议中、口头上、文件里。(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提高金融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刻不容缓

     社会资金“脱实向虚”现象需警惕

     驱赶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是稳增长客观要求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